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花甲老人聊陶瓷50年前与石湾陶瓷结缘 2016-09-27

         :50年前根本还没有“佛山陶瓷”这个概念,佛山陶瓷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逐渐从石湾陶瓷转化而来的。
如果说佛山陶瓷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它的源和根就是石湾陶瓷,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
  我与石湾陶瓷正式结缘是1958年秋,屈指算来也有54年了。
那一年我12岁,刚刚从佛山元甲小学毕业。
那时元甲小学设在佛山老城区福贤路行仁里,后来又称佛山粤中印刷厂职工子弟学校。
我和我的姐姐在同一个班毕业,又一起被分配到佛山二中念初中。
这一年佛山二中刚刚从佛山汾江路护红巷(即现在佛山四中校址附近)搬迁至石湾镇和平路(即今时禅城实验高级中学所在地)。
其时家里很穷,根本不可能负担两个孩子去读寄宿中学,因此我们打算辍学了。
后来由于我年纪太小实在找不到工作,又听说二中搞半工半读吃饭不要钱,于是急忙回元甲小学开了个介绍信,背上行李走路到石湾找二中报到了。
那天刚办妥入学手续再找到宿舍,才放下行李就听到有人大喊:“劳动咯!”于是跟着人流往校办工厂走。
看见别人一个个跳进了泥池,自己也跟着往下跳,一跳下去才发现泥浆有自已大腿那么高,这项工作就叫做“练泥”。
当年石湾根本没有练泥机,甚至连最简单最原始的陶瓷机械都没有,制造陶瓷的原料都是这样用脚踩练混合出来的。
当天在泥池踩练的是一种黑泥,我拼命把腿提起来再猛力踩下去,没多久全身就被黑泥浆溅得象一只大花猫。
这年二中只招了两个班,我们班后来办起了耐火砖厂。
其时正值“大跃进”时代,到处都在“大炼钢铁”,要用很多耐火砖。
由于效益甚好,我们所在的“佛山二中人民公社”也实行了“共产主义”:念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理发不要钱,代洗衣服也不要钱……这对我们这种穷孩子来说真是天大的好事。
我对“石湾”和“陶瓷”的非同寻常的特别好感,大概亦启萌于斯。
 就在这年的12月9日,学校大张旗鼓地庆祝迁入石湾后的第一个校庆。
我写了一首小诗,题目是《我们是学生又是工人》,刊登在铅印的校庆专刊上,大概也算是公开发表的“处女作”吧。
此后这几十年,我的几乎所有的点滴进步与成绩,可以说无一不是跟“石湾”和“陶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校办工厂关停之后,我们的务工课程就改为去石湾的陶瓷厂干活。
例如去车间“踩泥”,老工人教我们“踩菊花芯”,这是原料后期加工的一道工序。
每当出窑,我们就去“灶上”当搬运工,从龙窑上把刚刚烧成出窑的产品搬下来。
刚出窑的产品还很热,脚下的路又很陡,我们常常累得浑身大汗,也由此深切领会了陶瓷行业的艰辛。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50余年以来我一直亲身经历着石湾陶瓷(今称佛山陶瓷)行业的变化与发展。
如今看来,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沧海桑田”之类的词语来形容它。
(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cd775c7a09a09c26c29ceb39f6996746_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