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美壶网

陶瓷收藏趣谈 2016-12-24

    时至今日,人们都以能收藏到一件精美的古陶瓷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然而,古陶瓷特别是精美古陶瓷极少的存世量和高昂的价格,又使很多人望而却步   如果过去你曾经是一个古陶瓷收藏爱好者,现在撒手不干了,那么你就是一个失败者;如果你不是一个收藏爱好者,你就享受不到在不断寻觅、"捡漏"过程中产生的乐趣,不能获得在鉴赏、把玩藏品过程中形成的理性感悟,就不能在追思祖国悠久历史和民族灿烂文化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更不能在品尝收藏的酸甜苦辣之中修身养性。
如果你不是古陶瓷艺术品的投资升值的领地,就丢掉了一次就业和发展财富的好机会。
  近年来特别是《文物法》颁布实施以来,古陶瓷的投资价值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古陶瓷是一种保值品和增值品,其抗跌性、低风险性和高回报率是其他合法投资对象望尘莫及的。
   目前是我国基本建设和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较长的时期里,数量巨大的古陶瓷片不断露出地面。
这些古陶瓷片以其不健全的身躯仍然向人们展示着她们的"残缺之美",仍然向人们揭示出古代文明的种种信息。
  古陶瓷残片的收藏价值,早在古代就为先知先觉者所熟知。
今天,古陶瓷残片早已成为众多收藏品中的一个门类,已经成为"商品"。
  对大多数古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拥有大量精美古陶瓷的条件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要通过自学成为古陶瓷鉴赏的行家里手,几乎是离不开古陶瓷残片的。
    有人说,我并不想学习古陶瓷的鉴定,只想欣赏古陶瓷的"美"。
古陶瓷打碎了,还有什么"美"可言呢?   此言差矣!君不见古希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艺术魅力惊艳全世界吗?   是的,古陶瓷的破碎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遗憾,但是,她们的美几乎是永存的。
  故瓷片的"残缺美"是其在"整体美"被破坏或丧失的前提下产生的。
但是,"整体"没有了,"美"却仍然存在。
不过,她们的"美"需要被发现,需要被整合、创新,说白了就是要学会"把玩"。
通过"把玩"赋予她们新的魅力和内涵。
     这里,不妨列举几个例子与读者共赏。
  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盘时兴绘"舞僧图"。
我将一块绘有舞僧形象瓷片嵌进塑料包装框中,命名《芭蕾舞僧》,颇有一番韵味。
  清代"辛酉政变"以后,慈禧"垂帘听政",出于对丽妃多年的嫉恨,残酷地将其切肢置于瓮中。
我将一女俑头置放在一只黑釉罐里,命名为《丽妃受难》,以此再现一个历史事件。
  我还将一件邛窑黑釉猴子残件和一块邛窑绿釉瓷器残件组合在一起,命名为《绿山猴王》;将一块牛头瓷器残件放进清代石湾窑仿哥窑釉水盂之中,命名《舔犊之情》;将半只清雍正青花缠枝菊竹纹碗,请人加工成为一件墙体挂价;用破碎得严重但颜色鲜艳的青花瓷片镶嵌成"福"字,很受家人喜爱。
  正所谓古代陶瓷,魅力无穷,学会把玩,其乐融融!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be0acbd1663480e90931a2ea3c688166_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