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 2016-09-01

青花是指用钴料在白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
我国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了青花瓷器,但数量很少,产品在胎、釉、纹饰等各方面均带有明显的原始性,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独立品种。
直到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匠师才掌握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从此,青花以它鲜艳稳定的色彩、丰富多彩的画面以及釉下彩绘永不褪脱的特点,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青花是以釉下彩绘图案为装饰,其绘画工具和技法与中国传统的国画完全一样。
所不同的是后者以纸、绢为载体,在平面上作画;前者以瓷胎为载体,在各种不同的立体造型上作画。
为了使绘画技法能够适应陶瓷立体装饰的要求,制瓷艺人根据器物的不同部位设计出不同的装饰方案,在人们视线接触面积最大的腹部、盘心等中心部位装饰主题文饰,在口、颈、肩、胫、足等次要部位则辅以边饰。
因此,青花瓷器的装饰纹样可以分为主题纹饰和边饰两大类。
边饰作为青花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艺术风格的转变,总是能够敏锐地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因此,对边饰进行系统的排比和研究,无疑会对鉴定青花瓷器的年代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莲瓣纹 莲瓣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西周时期已用于青铜器上。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西周晚期的“梁其壶”,壶盖四周饰有一周镂空的莲瓣作为盖纽。
东晋时期,瓷器上开始出现莲瓣纹,到南北朝时广为流行。
此后,莲瓣作为瓷器装饰中最为常用的纹饰一直长盛不衰。
直到宋代,富有生活气息的莲花图案取代莲瓣成为主题纹饰,莲瓣纹逐渐从器物上的显要位置退居角落,成为陪衬主纹的边饰。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构图繁密、装饰层次多的特点,边饰在整体构图中作用非常重要。
在诸多边饰之中,莲瓣纹以其使用最广、数量最多而名列榜首。
元代莲瓣的外形经过艺术地夸张变形,瓣内饰有精美复杂的图案,具有很好的装饰性。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排列方式与夸张的外形。
元代莲瓣纹每瓣自成一个单元,瓣与瓣之间均留有空隙。
这与名代相邻两瓣之间互相借用边线连为一体的排列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元代莲瓣外形的画法很有特色,瓣肩转折生硬,整体近似方形。
外廓的粗直线与瓣内的细曲线形成一种直与曲、刚与柔的对比美,元代绝大多数莲瓣的外形均采用这种画法。
元青花中还有一种从唐代金银器上借鉴来的变形莲瓣纹,瓣尖由两片经过变形的忍冬叶相对卷曲而成,每片忍冬叶又酷似半个元代缠枝莲纹中的葫芦形花叶。
配上瓣内精美的图案,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
2、莲瓣内均绘有图案。
元青花莲瓣纹的外廓由外粗内细两条线构成,瓣内的图案十分丰富。
其中最常见的是如意云纹。
如意云纹的画法有两种:一种只用细线条将图案勾勒出来;另一种勾勒出轮廓后用青料将云纹涂满。
云纹多为三重垂弧,最上面一层的弯角深深地向里勾卷。
云纹下面多配有圆形或点状装饰。
元代莲瓣内的装饰图案有的非常精美华丽,如折枝花卉、杂宝纹等。
折枝花卉一般多为莲花,花芯作石榴状,花瓣形如麦粒,瓣边或下部留有白边。
花叶为元代典型的葫芦形。
莲瓣内加绘杂宝纹为元代所独有,火珠、犀角、海螺、法轮、珊瑚、方胜、宝杵、银锭等相间排列,极富装饰形。
3、装饰范围广。
莲瓣纹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从盘碗类圆器直至瓶罐类琢器,无论用与肩、腹还是用于盘心,都显得协调自然。
构图层次较多的器物,还常常描绘多层莲瓣纹以增加美感。
明代前期,瓷器的装饰风格开始由元代的繁复向疏朗、简练转变。
洪武时期的莲瓣纹既有元代遗风,又不乏自己的特点。
首先莲瓣纹的装饰范围开始缩小,一般用于器腹的下部。
莲瓣外廓仍由外粗内细两条线构成,但肩部的画法已由勾勒生硬变为行笔圆润。
瓣与瓣之间的排列也发生了变化,除极少数仍和元代一样互相留有空隙外,绝大多数已经连在一起。
瓣内图案趋向简单、 抽象,较常见的有如意云纹和宝相团花两种。
洪武时期莲瓣内的任意云纹较大,垂弧由一组组逐渐缩小的圆涡线组成。
宝相花是以莲花为基础经过几何变形产生的一种装饰图案,洪武莲瓣内的宝相团花已经完全图案化,花芯以大小相套的两个圆圈为中心,外圈绘一周连珠纹。
花瓣的画法有两种:一种先均分出八个花瓣,再在每个花瓣顶端画一个小圆圈;另一种由花芯向上下左右各画一个如意形花瓣。
加绘宝相团画的莲瓣仅见于洪武时期的青花和釉里红器物。
永宣时期的莲瓣纹已经明显趋于自然写实,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莲瓣内的装饰简单。
元代莲瓣形体较大,适合在莲瓣内加绘比较复杂的图案。
永宣莲瓣明显变小,瓣内图案也随之变得简单,一般只有几条简单的弧线圆点,有的干脆用青料将瓣内涂满。
但莲瓣的结构仍有明显的元代痕迹,例如加绘如意云纹的莲瓣,只是瓣内的如意云较元代变得小而圆润,垂弧也由三重减为两重而已。
2、以青托白。
以青花为地留出白花的技法元代已经流行,许多元青花大盘在盘心交替使用白地青花和青花地白花,形成色调上的反差,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永宣时期青花地白花主要用于边饰,如常见的莲瓣纹、蕉叶纹、海滔纹等都大量采用这种方法。
深色的带状边饰与白地青花的主题纹饰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
3、莲瓣形状及排列结构丰富多彩。
永宣莲瓣的形状多种多样,既有肩部圆润瓣尖凸起的传统莲瓣,也有瓣尖向内凹的莲瓣。
还有一种瓣内涂满青料的莲瓣,瓣体狭长,顶部为圆弧形,没有凸起的瓣尖。
在排列机构上,有的各自分开留有间隙,有的互借边线连在一起。
此外,单层莲瓣和双层莲瓣也都兼而有之。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迄今尚未发现暑有年款的官窑瓷器,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但此时民窑生产青花瓷器却很有特色,根据近年来纪年墓葬出土的资料,民窑青花装饰的莲瓣纹主要有三种:一种为白描莲瓣,多用于器物肩部及器盖;一种为写实性较强的莲瓣,多用于器物下腹;还有一种双螺丝靥形莲瓣,多用于器物下腹及器盖。
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由前期的洒脱豪放转变为清秀淡雅,构图层次大大减少,边饰的使用远远不如前期。
永宣青花中流行的双层莲瓣仍大量使用,但很少采用“以青托白”的手法。
一种大莲瓣之间夹小莲瓣的单层莲瓣纹开始盛行。
这种莲瓣的排列方式与永宣时期那种外层莲瓣之间露出里层瓣尖的双层莲瓣不同,直接在两个大莲瓣之间加画一个瘦长的小莲瓣。
大莲瓣内的图案精美复杂,小莲瓣则较简单。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上的莲瓣纹除少数精品模仿官窑的画法外,大多数产品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画的简单粗放,有的是在粗细相间的垂直线分隔出的方框内,画一组上下大小的圆涡线;有的则只是在两条弦纹之间画上粗细,长短不等的垂直线来表示莲瓣纹。
明代后期的莲瓣纹除继续延用中期的式样外,总趋势是向图案化发展。
有的经过变形处理后已完全失去了莲瓣的自然形态,成为一种纯几何图形的连续组合。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b92a7903ffbdf298ca6f68d493f11c5c_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