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景德镇珐琅彩简介 2016-07-24

       珐琅彩是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利用珐琅料在皇宫内制成的一种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制品不多,均秘藏宫苑。
每件器体底部均有年代款识。
这种用珐琅料二次烧成的釉上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
         珐琅彩材料与中国传统釉上彩料不同,它的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珐琅料中加入适量金属氧化物色素,即成具有色泽的珐琅彩。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表明,康熙珐琅彩与传统的五彩瓷器及后来出现的粉彩瓷器在化学组成方面有以下区别:          (1)珐琅彩彩料含有大量硼,传统五彩或粉彩的彩料不含硼。
       (2)珐琅彩与粉彩的彩料都含砷,五彩不含砷。
       (3)珐琅彩与粉彩中的黄彩着色剂是氧化锑,五彩中的黄色用氧化铁为着色剂。
         珐琅彩与粉彩中的胭脂红为金红,是在红釉中掺入了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二的金作为着色剂而形成的新彩料,始见于康熙珐琅彩,雍正时粉彩中也有大量使用,五彩中未见以上的化学分析,证明康熙珐琅彩彩料不是中国的传统彩料,而是从外国引入的。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珐琅彩的制作程序是:利用在景德镇烧制后送进宫的素白瓷作为瓷胎,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与其以上进口珐琅料绘画纹饰,然后经第二次窑火800°左右烧烤而成。
雍正以后改良以景德镇新创的细白瓷为胎,在白釉上施彩,并且自制彩料。
由于彩绘堆料厚,故此烧制出来的珐琅彩花纹在器表微微凸起,加上彩料色调浓淡分明,故纹饰立体感强。
珐琅彩制作工艺对后来粉彩瓷器的发展颇有影响。
         珐琅彩瓷器在雍正时完全脱离了铜胎画珐琅的窠臼,装饰艺术上趋向中国化,技术上也达到了极盛阶段。
这和雍正皇帝本人的喜好有很大关系。
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记事档中可以看出,雍正帝对造办处珐琅作非常重视,时常亲自过问珐琅彩瓷的制造。
他钦命怡亲王负责主持,还配备精通工艺设计的郎中海望、员外郎沈嵛、制瓷专家唐英等人专门负责管理,并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及专家于大内供职。
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等三处都分设窑烧制。
传世品以盘、碗、杯、碟为主,也有茶壶。
         雍正珐琅彩的制作与康熙时期相比有显著不同。
首先,这时的珐琅彩已由追求金属器效果发展为追求瓷器的本质表现,因此在胎体方面,不用再“反瓷”而采用景德镇新烧成功的优质细白瓷,这种细白瓷无论在白度或透明度上都超过明代永乐的白釉瓷,为雍正及以后的珐琅彩和粉彩的制作提供更佳的条件。
此外,又有直接用雍和宫及清宫内的旧藏白瓷。
不管是新烧还是旧藏,白瓷质地都具有薄、轻、润、细、洁的特点,作为胎体使用时雍正时珐琅彩和粉彩突破性发展得关键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仍保存许多雍正白釉薄胎瓷器,部分可能是当时制作珐琅彩瓷的备用品。
         其次,康熙时珐琅料全部由国外进口,雍正朝在宫内制作的各种珐琅器数量猛增,进口料已供不应求,于是雍正六年二月谕旨怡亲王“试炉”珐琅料,经日夜试炉,终于在同年七月试炉成功。
故此后的珐琅彩多用清宫自制材料。
新增珐琅料中有许多色彩是进口料所无的。
据清宫档案,新增色彩有软白、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等,使色彩种类大为丰富。
由于材料丰富,一件雍正珐琅彩瓷器上的纹饰,常常同时使用二三十种颜色。
北京故宫藏的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碗,仅雉鸡身上的羽毛即达十几种颜色,可谓精美绝伦。
         纹饰方面,早年沿袭康熙珐琅彩在各种色地上绘花卉的做法,后来加绘雀鸟。
尔后又新增各种不同的山石花鸟题材,更配上诗句、印章,图文并茂,逐渐脱离铜胎画珐琅的影子,发展出诗、书、画融为一体的白地珐琅彩,形成雍正朝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瓷器艺术达到最佳境界,达到了雍正谕旨中注重“内廷恭造之式”,排除“外造之气”的要求。
         雍正珐琅彩的绘画内容多有吉祥长寿的寓意,如画鹌鹑、雉鸡、花卉,寓意“长治久安”;画梅花、鹊鸟,寓意“时时报喜”;画奇石、蝙蝠、桃树,寓意“寿山福海”等,再配以相应诗句及迎首、末尾的胭脂红色图章,宛然一幅诗、书、画相结合的精美花鸟画。
         以白釉为地者一般画面在器外壁,有些色地珐琅彩的盘、碗等则因为外壁有颜色(黄地)而在里壁作白地绘画。
纹饰均精细生动,山之皴法、水之波纹、鸟之羽毛、甚至花叶边缘之芒、月季枝干之刺,都描绘得十分细腻。
如:珐琅彩内佛手樱桃外罂粟花题诗碗(见图11页)、珐琅彩竹菊鹌鹑图花瓶。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b4a0b51014fc09ca7722f7441e678ce5_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