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从敦煌壁画谈陶瓷装饰的民族化 2016-12-08

去年仲秋之季,我有幸参加陶瓷公司组织的参观写生团去名扬中外的敦煌石窟一览,亲眼目睹了这一艺术宝库的雄姿,从中吸取了不少的营养。
古代艺术家及能工巧匠的传神佳作,使多少中外游客为之惊叹、拜倒!我们的先祖用极原始的工具依山开凿了几百个石窟,形成了辉煌壮观的石窟艺术,它怎能不激起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骄傲之余应该想想怎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无愧于如此丰富的艺术遗产?答案只有一个:继承和发扬。
  一、 敦煌壁画的内容、题材及表现方法   莫来窟所保存的从十六国末至北周之间的三十九个洞窟的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是一部我国中古历史的形象画卷。
它使我们看到佛教如何利用艺术魅力诱惑人们去追求虚幻?quot;佛国世界",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未来的追求倾注于"神"和"西方极乐世界"里。
同时,它也有力地证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一个真理。
  壁画的内容尽管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但大都是以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过去无数世的行善本生活故事、  因缘故事、以及这位超凡之圣者一生中的神奇传说来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佛教教义。
壁画的各种题材绝大部分是以人物为主,利用大自然的山水、树木、花草、动物、禽鸟、建筑等环境,构成装饰性很强的连续画面。
各朝代壁画都有对水的描绘,它说明人民群众对水的崇拜。
富饶的敦煌盆地当时正是有水的灌溉,才产生了灿烂的敦煌地区文化。
壁画的表现方法多是以主尊为中心的对称形式。
通过构图、造型、线描和色彩等体现均衡、对比、统一、调和等形式美的原则,使每个洞窟具有明显的庄严、稳定、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浓厚的装饰性。
特别是唐代的壁画,进一步融合了西域兄弟民族艺术和外来艺术的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类型性格的规范,强调以形写神,把传神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统一的形神兼备的时代风格。
  在各个洞窟的壁画中反复出现最多的除了千佛像便是飞天了。
根据各个朝代人们的审美习惯,飞天形象千变万化,不尽相同。
既有短壮朴拙者,也有修长飘逸者。
千姿百态的飞天总的都给人以欢乐、活泼、飘飘欲仙的印象。
她们头載花冠披巾,身穿各色天衣,有的舞动双臂,模拟着各种舞姿,生动优美,有的手持各种乐器,吹奏弹拨,栩栩如生。
人物之间活动的空间适度,毫无松散零乱之感。
由于画面上色彩的强烈以比,人物造型的优美,不拘一格,再加上构图上的对称、均衡,以及线描上的精细、刚健、流畅,用色上的对比和统一,整个画面呈现出热烈而欢快的情调,并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飞天的体态、披巾和飘带曲伸转折,既填补了画面的空白又增加了飞天的动感。
色彩上大多用明快的石青、石绿、赭石、白、土红等与深褐、黑相配合,呈现出一种清新、柔和、幽雅的装饰性格调。
  二、 敦煌石窟艺术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古代艺术家们在敦煌壁画中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充分说明他们创造并掌握了我国绘画艺术的传统技法,特别是千百年来不断追求的传神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中国的民族文化能否为国外群众所接受呢?单从川流不息的国外游客对敦煌艺术的崇拜中就可找到答案。
在遥远的中古时期,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佛教 的传播,在陆地上就是沿着丝绸之路由西而东。
作为世界性的佛教,它所显示的民族特性通过佛教艺术反映得特别强烈。
在人类中古社会交通闭塞的情况下,佛教曾经广泛的影响过亚洲各民族的心灵,而各民族的信徒又以当时的需要和自己的民族气质、风俗习惯、社会条件来接受佛教教义,并以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技巧来塑造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说,经过中外交流而形成的灿烂壮观的敦煌石窟艺术既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瑰宝,又是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结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b4968acee8a5a0fdd537a30a2f99f5da_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