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美壶网

明空白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碗赏析 2016-10-20

明正统至天顺年间,干戈不息,灾荒连年,朝野动荡,景德镇瓷业受到干扰。
这三朝带有绝对年款的瓷器传世很少,以前人们对这段时期的产品面貌认识不清,故被一些陶瓷史家称为“空白期”。
这是从官窑烧造的立场来看,但向以瓷业为生的景德镇,这30年来的窑烟却从未中断过。
不仅如此,其时景德镇民窑生产极为兴盛,几可与官窑相执牛耳,否则的话,官方就会出面干预民窑的生产,民窑也没有资格向朝廷贡瓷。
《明英宗实录》卷二二载:正统元年(1436年),“江西浮梁县民陆子顺进瓷器五万余件,上令送光禄寺充用,赐钞偿其直”;卷四九载:正统三 年,“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戌口外”;卷一六一载:正统十二年,“禁江西饶 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器。
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
一方 面,这两条禁令对景德镇民窑制瓷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摧残;另一方面,屡禁不止也说明民窑生产的盛况。
正统至天顺三朝(1436~1464年)的民窑以青花为主流产品,有精粗之分,精细者可与官窑相媲美,以罐、瓶等多见,而碗、盘等制作仍见粗糙。
下面将这三朝的民窑青花碗介绍给大家。
  1. 青花松竹梅纹碗    高6.5厘米,口径15.1厘米,足径5.5厘米。
  撇口,弧腹,圈足,釉底,可见放射状跳刀痕和细小乳突,挖足不过肩,足墙较厚,里墙直而外墙向内斜切,足端无釉,粘有沙粒。
内口沿饰二道弦纹, 内壁饰三组折枝花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饰一折枝花纹;外壁饰松竹梅纹,松干简略,松针呈放射状的圆形,梅、竹随意点饰,不拘成法,采用一笔点画的绘画技法。
口沿及胫部饰双弦纹。
釉面呈湖水青色,青花靛蓝,浓处有黑褐色斑点,当为正统时期产品。
江西省博物馆藏。
图2   2. 青花松竹梅纹碗    高6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5.1厘米。
  撇口,弧腹,圈足,底部施釉不均匀,可见放射状跳刀痕,圈足足墙较薄,内墙陡直无釉,外墙略向内收,足端粘有沙粒。
内口沿二道弦纹,内壁饰三组 折枝花,花头为3个圆形旋涡状,碗心青花双圈内饰一折枝花;外壁口沿饰二道弦纹,腹部饰松、竹、梅,松针椭圆或一头圆一头尖,梅花小朵,竹叶为蒲葵叶状。
釉面呈灰青色,青花朦胧松散,笔触不够清晰。
当为景泰时产品。
江西省博物馆藏。
  3. 青花松竹梅纹碗    高6.8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8厘米。
  撇口,弧腹,圈足,砂底,底部平坦,可见同心圆式旋刀痕。
碗内口沿饰两道旋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梅一竹一竖石;外壁口沿饰二叠龟背锦纹,腹部 饰松、竹、梅,均以一竖石相隔,纹饰下有青花涂抹粗弦纹,似为地皮线,圈足上饰二道弦纹。
釉面呈青灰泛黄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这种纹饰的构图方法一直延续 到明中期成化、弘治时期,但该器纹饰基本上仍采用一笔点画的手法,故推断其为景泰至天顺时产品。
江西省博物馆藏。
  4. 青花松竹梅纹碗    高6.5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5.7厘米。
  撇口折沿,弧腹,矮圈足,釉底中心有小乳突。
内口沿纹饰不清,可能为重十字锦纹,碗心青花双圈饰松、竹、梅、石;外壁口沿饰二叠龟背锦纹,腹部 饰松、竹、梅,均以一竖石相隔,纹饰下有青花涂抹粗弦纹,似为地皮线,圈足上二道弦纹。
釉面莹润呈卵青色,青花晕散严重,纹饰模糊不清,胎体较薄,器体变 形。
当为景泰至成化时产品。
江西省博物馆藏。
  5. 青花缠枝莲纹碗    高7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6.2厘米。
  撇口,弧腹,圈足,砂底,底部平坦,可见明显的同心圆式的旋刀痕,圈足里墙陡直,外足端向内旋削,圈足上粘沙和缩釉明显。
内口沿饰一周交叉斜线 和点纹,内壁饰花草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宝杵纹;外壁口沿处饰线条纹,腹部绘缠枝莲,花大叶小,花朵勾描较细,层次较多,花叶随意画成一圈点状,纹饰布局 较满,画工较粗糙随意,为一笔点画。
釉面呈湖水青色,青花为蓝中略泛灰,胎体厚重。
当为景泰至天顺时期产品。
江西省博物馆藏。
     6. 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碗    高6.9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8厘米。
  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有小乳突,修足较干净,足跟有许多缩釉点。
内口沿二道弦纹之间饰梵文(或为点饰),碗心青花双圈内饰宝杵纹,外壁 饰缠枝莲托八宝纹,八宝不全,可见轮、螺、鱼、盘肠、幢(或者是花),近底处饰二道弦纹,纹饰为一笔点画,几乎只见枝叶不见花。
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呈灰蓝 色,当为宣德至正统时期产品。
江西省博物馆藏。
  7. 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碗    高6.4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6.1厘米。
  撇口,折沿,深腹,圈足,釉底平坦。
内口沿饰一周梵文,内壁饰6组卷云纹,碗心连弧线内绘旋涡纹,笔画粗犷,勾描流畅;外壁口沿饰斜线纹,腹部 饰缠枝莲托八宝纹,近足处饰莲瓣纹,圈足上饰二道弦纹,纹饰采用写意手法,缠枝莲走向不清晰,纹饰之间有旋转的卷云装饰,绘画不工,图案化倾向明显。
釉面 呈灰青色,青花灰暗。
当为正统至天顺时产品。
江西省博物馆藏。
  8. 青花乳虎纹碗    高7.4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6厘米。
  撇口折沿,深腹,圈足,釉底平坦。
内口沿饰二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乳虎纹和花草纹;外壁口沿饰两道弦纹,腹部绘虎和树、石。
虎的头部近于方 形,双目如眼镜,尾高高扬起,画风天真可爱,采用勾线填色的技法,注重对虎的背毛的描写,非常具有时代特征。
釉面为灰黄色,青花呈灰黑色,料浓处有黑色斑 点,为典型的天顺时器物。
江西省博物馆藏。
  9. 青花月华纹碗    高8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厘米。
  撇口,深腹,圈足,釉底平坦。
内口沿饰三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饰月华纹;外口沿弦纹间饰回纹,腹部饰变形莲瓣纹与弦纹,纹饰布局简单。
因温度和烧造气氛不好,釉面呈炒米黄色,青花灰暗。
当为宣德至景泰时期产品。
江西省博物馆藏。
  10. 青花兰草纹碗    高7.7厘米,口径14.4厘米,足径5.3厘米。
  撇口,深腹,圈足,釉底平坦,圈足稍内收。
内口沿弦纹间饰连续回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株兰草;外壁口沿饰二道弦纹,腹部绘山石兰草和云气纹, 兰叶细长飘逸,弹簧状的卷云非常具有时代特征,下腹部及近底处共有6道弦纹。
釉面呈炒米黄色,有细碎开片,青花呈灰黑色。
当为景泰时产品。
江西省博物馆 藏。
  空白期的青花碗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底足的处理较前期有所进步,有砂底和釉底,底部较平坦,有的有细小的乳突。
纹饰大多仍采用一笔点画的技法,有 的采用勾线填色的画法,纹饰布局较前期要饱满,碗的内壁也出现纹饰。
最常见的主题纹饰有松竹梅、缠枝莲、缠枝莲托八宝纹等,此外,乳虎纹、兰草纹等也常 见;常见的辅助纹饰有折枝花纹、宝杵纹、月华纹、梵文 等。
                                                                              责编 耕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b3c6ab7f0b88778adb6c9bf55d79d8cc_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