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瓷器收藏知识瓷器的发展过程 2016-07-28

1、瓷器的特征:   ①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如高岭土、瓷石等。
  ②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 oC)的高温焙烧,烧结而成。
  ③瓷器表面所施饰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道烧成,呈玻璃质釉,并与胎体融为一体。
 ④瓷器胎质细腻致密,无吸水性或吸水率在0.3%以下。
 ⑤瓷器胎质坚硬结实,叩之有清脆悦耳的金石之声。
  ⑥瓷胎为白色或近白色,薄胎者具有透明性。
 2、中国瓷器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瓷器,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
 (1)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  (2)到东汉时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三国到唐代,制瓷业得到发展,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
即北方邢窑的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的青瓷“类玉类冰”。
 (4)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突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单纯色调,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等纷纷兴起,在河南禹县钧窑发现了窑变现象,使瓷釉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五光十色,光彩夺目。
这时期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
 宋代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空前绝后的水平。
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两宋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宋瓷在海外贸易中,以成为风靡世界的名牌商品。
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所谓官窑,就是国家中央政府办的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的用瓷;所谓民窑,就是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
官窑瓷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
而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要考虑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但也有精美的艺术产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
为“五大名窑”之首。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
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
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很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
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
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氧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为民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5)元代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明代彩瓷(彩绘瓷)、斗彩、五彩的出现。
 A、彩瓷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
在胎坏上先画好花纹图案再上彩,后入窑烧成的彩瓷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要炉火烘烧而成的瓷叫做釉上彩。
     B、明代成化年间出现了斗彩。
所谓斗彩 ,就是在烧成的青花瓷上加红、绿、黄、紫等彩料后,再经炉烘烧而成的。
     C、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五彩 。
所谓五彩,实际上不一定是五种颜色,而是包括红彩在内的多彩瓷器。
     D、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
 (7)清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A、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珐琅彩瓷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B、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C、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清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3、瓷器鉴定的方法  一是以考古发掘出土的、有明确地点或地层,抑或窑口、年代的标准器为鉴定依据。
 二是以传世瓷器所具时代风格、基本特征和地方特色为鉴定依据,但无论是用标准器来加以比较鉴定,还是从鉴定对象本身所具时代风格、基本特征和地方特色为依据加以鉴定,都必须从瓷器的造型、纹饰(有纹饰者)、胎釉、款识(有款识者)、工艺几方面人手,对瓷器的年代、窑口及瓷器真伪进行鉴定。
 4、瓷器鉴定的要诀  首先看总体风格,详察局部变化。
古瓷器的时代总体风格:  商周:幼稚粗糙——保持了陶器的特征,器类少,造型单调。
此时期制造的原始瓷器多仿陶器造型。
 春秋战国:刚劲古朴——多仿青铜器。
 东汉:简单粗疏——青瓷刚刚成熟,品种少,质量(胎、釉等)尚差。
 南北朝:西晋时期显浑圆矮胖——许多器物造型模拟动物塑成,或仿其他质料的实用器物,如仿漆器、铜器等,瓷明器尤是如此;东晋时期显秀骨清象,比 西晋瘦长。
此风格从南朝直达隋代。
 唐代:浑圆饱满——显出勃勃生机。
 宋代:修长轻盈——优美清新、秀丽典雅。
 元代:厚重粗犷——质朴无华,有的近乎草率。
 明代:敦厚古朴——颇富唐宋遗风。
 清代:轻盈新颖——特别注重创新,造型秀丽多姿。
 5、瓷器的辨伪  作伪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整器作伪,即指后人根据前人制作的某一物,照样或依文献的记载抑或图录而制造的器物。
 部分作伪,系指伪器的口、流、嘴或腹、底或足、把等部位有后补或后配上的。
 套口,此伪作形式有多种。
 镶底,此伪作法也有多种。
 后加款,系指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
 后“加彩”,是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
 伪器的特征:              胎体不是过重便是过轻;              胎质、釉质过细;              造型失去真器风格;              轮廓线显生硬;              无使用后的光滑感;              釉面光泽显强;              釉色,白釉太白且白中泛蓝而不是泛青,彩色太鲜(白彩太白、红彩太红)而无真器彩色的意蕴;             造型和纹饰有些特征强调太过分而极不自然;             有些纹饰的绘画线条不流畅而显笔力拘谨;            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欠自然。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b37c68abef4ff55630921faeae04ee17_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