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电影中的景德镇陶瓷碰撞别样的火花 2017-01-06

电影、陶瓷,当这两个艺术融合在一起,总是能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说起电影里的陶瓷元素,人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经典爱情片《人鬼情未了》中男女主人公拉坯的场景。
这个融入了陶瓷元素的浪漫瞬间,早已经成为了电影中的经典画面。
其实,融入陶瓷元素的电影不少。
      作为瓷都,景德镇的陶瓷也成为了一些电影中的主角。
瓷器以这样一种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这是景德镇的骄傲。
《祭红》,最细致真实的刻画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祭红》这部电影可能有些陌生。
如今,如果不是刻意寻找,你已经很难再得到关于这部电影的相关信息。
这部拍摄于1979年的电影,有着那个时代鲜明的特色。
如果以当时的眼光去看,这部电影称得上是一部精彩的故事片,而其最大的特色,则是其中的陶瓷元素。
从明朝开始,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又创造了另一种高温铜红釉,它妖而不艳,红中微紫,色泽深沉而又安定,釉中无龟裂纹理,是颜色釉瓷中之珍品,这便是祭红。
       相传在古时候,有位皇帝命令景德镇的瓷工,必须在3日之内烧出红色的祭器,否则要将所有的瓷工问斩。
工匠们被逼得走投无路,有一位老工人的女儿名叫玲珑,她奋而跳窑,从而烧出了一个美人尖祭红花瓶。
《祭红》这部电影一开始,便向观众讲述了这么一个关于祭红的传说,其实在景德镇,关于祭红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而又数这个版本最为凄美。
导演选择这个传说,也切合了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
电影将故事设定在1957年,老艺人程瑞生向徒弟们讲述着自己解放前的一段凄惨经历:当年他决心烧出绝世几百年的祭红,这其中还得到了八路军游击队长周丹的帮助。
而大瓷霸之子冯家宝为了向洋人献媚,使用各种手段想得到祭红瓶,并将其配方据为己有。
故事讲述的就是两个阶级之间压迫与反压迫的故事。
虽然电影中将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了一个叫做“瓷城”的地方,但是通过电影对白中不断出现“浮梁”等字眼,还是可以明显看出故事的发生地就是景德镇。
在电影里,除去阶级斗争,新旧社会对比的主旋律外,景德镇的瓷器可谓出尽了风头。
其中有一段冯家宝宴请外国收藏家的戏,就先后出现了彩绘鱼样盖盘、康熙窑变三彩、古香古色的薄胎杯,引得这位收藏家直叫好,更坦言:“席间奇珍异宝纷呈,都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实在是终身难忘。
”除此之外,电影中对程瑞生及其徒弟、女儿探索、制作祭红瓶过程的刻画极为细腻。
除了对瓷器各个制作工艺详尽的特写外,在刻画其一家生活片段时,又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随意放置在篱笆旁的瓷瓶;院子里随处可见的匣钵;晾在架子上的瓷坯;以及饭桌上手工喷釉的工具。
这些细节都真实还原了当时瓷工们的生活场景。
在这部电影中,即使是关于陶瓷的元素,你也能看出那个年代电影人所特有的严谨。
影片中程瑞生几次烧制祭红,但是出来的效果依然不能让人满意。
程瑞生便叮嘱徒弟:“下次烧窑的时候,将匣钵换一个窑位,看看会不会好一点。
”与现代窑炉不同,当时使用的还是柴窑。
柴窑中每个位置的温度,气氛都不相同。
因此在烧瓷器的时候,将瓷器放在哪个窑位是十分讲究的事情,窑位不同,出来的瓷器效果自然不同。
这也是程瑞生叮嘱着要换窑位的原因。
另外,在程瑞生做好了一切准备,信心满满地就等着烧成的时候,他开心地对家人说道:“挑个天高气爽的好天,咱来个一次烧成。
”这句看似仅仅为表达心情而说的话,其实也大有深意。
在那个时代,即使是天气、季节所造成的湿度,温度等差异,也会对瓷器的烧成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这几个细节便可看出,导演为了拍这部电影,还是做了不少陶瓷方面的功课。
《青花》,一次对景德镇的宣传与《祭红》相比,另一部和景德镇陶瓷有关的电影《青花》,则更为被大众所熟知。
这部摄制于2004年的电影,有着极为鲜明的景德镇特色,电影中的情节都是紧紧围绕着景德镇而展开。
电影中大部分的场景,也都是在景德镇选景拍摄而成。
香港著名演员李若彤的加入,也使电影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的上映,为瓷都景德镇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
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三个不同的时空展开的故事,时光交错,身份迷乱,人性扭曲。
影片中人生的过眼云烟,与青花瓷长世永存所形成的对比,给人情感上带来强烈的冲击。
剧中的杨放将扮演三个不同角色:箭啸马鸣的元代,杨放是一个执着的制瓷大师;列强凌辱的清代,杨放则是一个忧国忧民但报国无门的留美学子;而到了现代,杨放却是一个内心极其复杂,利欲熏心的伪君子,狡诈,欺骗,却又让女主角青花为之怦然心动。
坦白说,与其他国产片相比,《青花》的构思还算新颖,所选定的题材也很能俘获当下观众的心。
但是由于导演驾驭能力不足,讲故事的张力不够,加上一些客观原因的限制,剧中的一些剧情刚刚铺展开来,就被草草结束。
当然,我们这里所关注的,还是贯穿其中的陶瓷元素。
这部电影命名为《青花》,其中贯穿始末的线索,是一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
这件国宝级瓷器几经颠沛流离,现存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导演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展开了电影里的情节。
谈起元青花,对瓷器略有了解的人第一反应,便是《鬼谷子下山图》罐,在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其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在景德镇的制瓷历史中,元青花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如今,青花更是成为了景德镇最自豪的瓷器名片。
在《青花》中,虽然没有用太多的篇幅去描写瓷器制造的过程,但是还是穿插了不少地道的陶瓷知识。
比如在一出戏中,杨先生去青年陶艺家青花的工作室拜访,被其间各式各样的瓷器所吸引。
当他随手拿起一只高脚杯时,青花则从专业的角度介绍了相关背景:“这是高足杯,元朝瓷器的代表作。
是为了迎合蒙古人在马上饮酒的习惯而烧成。
釉面当年使用的是从蒙古进口的苏离麻青,由于氧化铁的作用,青花瓷的花色中会出现一些黑色的结晶斑。
这种特点,随着苏离麻青料的断绝,而逐渐消失。
苏离麻青料给瓷器带来的那种细微的特征,是后世无法模仿的。
你看这件高足杯,也有结晶斑,那是用化学试剂在瓷器上后点的,生硬造作,没有元代瓷器的那种自然。
”在电影中,不同场景里瓷器的出现,也反映了导演的用心。
比如古代制瓷工人们工作的场景;民国时收藏家家中的摆设的特写,各种瓷器的出现恰到好处,为本片增色不少。
尤其是在描绘艺术家青花个人展、工作室时,出现的场景更是让人觉得熟悉。
其实在电影中,元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不仅仅是一件瓷器,更是一个有着多重意义的符号。
在古代,它代表着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在民国,它凝聚了爱国知识分子与外国强盗的抗争。
在现代,它又是职业道德,爱国情怀和名利欲望的冲突所在。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a7990cee4f9c61b635a664dc6ad4ddca_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