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美壶网

纽约时报:陶瓷总是纪录历史美好一面 2016-11-10

:北京——当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为了庆祝2012年的两大盛事——伦敦奥运会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纪念——而决定联合举办一场展览时,它们选择了一样对两国命运都有过至关重要作用的事物:瓷器。
“让中国感到无比骄傲的是,他们发明了瓷器制作技术,”大英博物馆的亚洲部主管简·斯图尔特(Jan Stuart)说,“他们想要向本地以及世界的观众着重强调这一点。
”     陶瓷制作的秘密,是由宋朝(公元960—1279年)景德镇的制陶工匠发现的。
当时他们在用于制作其他陶器的瓷石当中加入高岭土,并将烧窑的温度提升到摄氏1300度(华氏2400度)以上,制作出了一种坚硬、亮泽而且呈现明亮白色的物质。
它可以用于制作精美的容器,可以产生无与伦比的装饰效果,因此也带动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瓷器确实是第一样全球性的产品,”斯图尔特女士说,“它被运送到了世界各地,帮助推动了现代经济和白银贸易。
” 瓷器在其所到之处几乎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它超凡的美和惊人的硬度,曾经让一些人相信它具有各种魔力。
东南亚有一种文化认为它是流星带来的;还有一些文化认为它能治病,可以唤来神灵。
本身就拥有深厚陶器传统的中东,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宋瓷最大的海外市场。
它也很快掌握的制陶技术,而经营海上丝绸之路(亦作“陶瓷之路”)的中国伊斯兰教商人,也将中东的“钴”引进到了中国,从而让明代中国得以创造出其标志性的蓝白色瓷器。
随着需求迅速增长,景德镇窑厂的分工越来越明确——每一件瓷器会经过大约70名工匠之手,有些工人甚至只负责绘制碗器上的蓝色镶边。
第一件瓷器在公元1300年之前就已经进入欧洲,但大规模的出口直到16世纪晚期才开始。
当时先是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和英国的商人,开始将瓷器运往欧洲——常常是在装满茶叶和丝绸的船上做压舱品——从而激起了“瓷器热”(Passion for Porcelain)——而这一次的展览也以此为名,中文称作“瓷韵”。
展览将进行到明年1月6日,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也参与了策展。
这也是这些著名的博物馆首次联合展出它们的中国瓷器藏品。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明代和清代的出口陶瓷。
大多数的陶瓷制品为蓝色和白色,根据中国的审美趣味来绘制装饰,但也有一些是特别为欧洲富豪定制的。
其中最古老的瓷器之一是一个蓝白色的餐盘(1520—1530年),是为一名葡萄牙顾客制作的,上面以牡丹做装饰,还有“IHS”的字样。
这一行字样是拉丁文“Iesus hominum salvator”(耶稣,人类的救世主)的缩写,与耶稣会会士有关,但在耶稣会进入中国甚至是他们在1534年订立教义之前,这只盘子就已经出现了。
其他重要藏品的来源就没有那么强的宗教色彩了,比如一只上面画着船和一面瑞典国旗的大啤酒杯,是由一名在1785年困在海南岛的瑞典水手订做的;一只出自同一年的潘趣酒碗,上面画着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个海战场面;一只色彩斑斓的盘子(约1745—1750年),画着堂吉诃德和他的侍从桑丘·潘萨(Sancho Panza);还有蓝白色的双颈油醋佐料瓶(约1690—1700年),上面的银是在欧洲加工镶嵌的。
所有这些制品,都显示了一种通过瓷器产生的令人着迷的文化交汇。
包括建筑、绘画、纺织品和文学等在内的各种媒介,将各种设计概念、装饰基本图案和颜色组合带到了中国,在那里被重新演绎,然后又再向外传播出去。
后来,全球贸易扩大和新大陆殖民统治带来了饮食习惯上的改变,瓷器的需求也随之提升。
诸如茶、咖啡和巧克力这样的高价饮品,似乎也需要配搭昂贵的餐具。
同样,曾经很难获得的调料如今已经变得普遍,于是上流人士也进而用精美的瓷器餐具来将自己与草民区分开来。
迷醉于瓷器所带来的荣耀,欧洲人又开始迷上了它的制作秘诀。
“瓷曾被称作‘白色的黄金’,”斯图尔特说。
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花了很长时间,人们才搞清楚制作它所需要的矿物成分和混合比例。
” 发现这些秘密的工作,多数是由贵族出钱委派炼金术士来做的。
这些术士有时候会被关在城堡里,去完成他们的任务。
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便是其中一个这样的倒霉蛋。
在无法将廉价金属变成黄金之后,他在大约1700年的时候逃离了普鲁士法庭,对瓷器极度狂热的萨克森(Saxony)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大力王”奥古斯特二世(Augustus the Strong)将他捉住,并且强迫他在德雷斯顿(Dresden)的一个地牢里找出造瓷的秘密。
伯特格尔得到了大量的资源——历史学家罗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曾写道,伯特格尔的实验室“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第一个研发机构”——而伯特格尔也在他的前任E·W·切恩豪斯(E. W. von Tschirnhaus)所做的工作基础上获得了成功。
于是大力王奥古斯特也在伯特格尔的指导下,于1710年在迈森(Meissen)开设了欧洲第一家瓷器工厂。
他极力提防商业间谍,甚至将自己的雇员关入监牢,但秘密还是传出去了。
很快,全欧洲都已经在生产瓷器。
展览的第二部分就是欧洲的瓷器,并且包括了一件早期的迈森瓷器——一个白色有点不纯的瓶子,上有小天使浮雕装饰,产于1715—1720年间。
生产工艺进步得很快。
不久,欧洲人已经在制作装饰丰富、雕塑精美甚至常常是形状奇特的瓷器用具。
当中有些是完全原创的,有些则是借用了中国的设计。
最终,景德镇的工匠们也都开始吸收欧洲瓷器的灵感,来制作他们自己的瓷器。
展览还包括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配对展览,展示中国与欧洲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启发。
比如两尊道教仙人吕洞宾的塑像,一个在景德镇制作,一个则在英国布里斯托尔;两尊塑像都产于18世纪中期。
另一对则是水罐,一个仿照古希腊的酒缸制作,产于德比郡(1780—1783年);另一个则在景德镇制作,有着同样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上面绘上了德比郡郊外的场景(约1785年)。
展览的最后部分是欧洲人收藏的中国古代瓷器。
一些收藏家大量地购买瓷器,基本用它们来装饰所有的东西——把它们嵌入墙壁和烟囱,甚至建造“瓷器宫殿”;另一些人则采取更审慎的方法,建立起价值不可估量的收藏。
但中国的收藏家却从来没有对英国的瓷器或是其他任何来自欧洲的产品有过同样的爱好。
相反,大量白银从英国的金库流出,用于购买越来越多英国人喜欢的茶叶和瓷器——直到英国商人通过向中国出口鸦片来“止血”,这种邪恶的贸易策略也最终引发了战争。
不过幸运的是,在这些曾经经历过漫长发展过程并且不断加深的文化交汇当中,“瓷韵”所记录的都是其中美好的一面。
“我想让人们明白中国是多么重要,它为西方人的想象力提供了燃料;我也想让人们看到,一些西方的独特风格,”斯图尔特说,“这也是一个机会,让中国的人们看到,由他们最先开创的东西,是如何发展出自己的生命的。
”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9e8b2845d668b16c0f74eee871cde46d_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