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著名文物鉴赏家:古陶瓷鉴定十二秘 2016-08-06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文物鉴赏家赵自强:在当今广州、华南乃至整个中国,要评选一下见过“国宝”级瓷器数量最多的人,赵自强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他从广州文物店的小师傅做起,逐渐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他是个“淘宝”高手,穷乡僻壤的废品站、被人遗忘的库房角落、鱼龙混杂的旧货市场,处处是他“捡漏”的舞台;他是“国宝把门神”,凭借一双“火眼金睛”,镇守中国南大门的海关口岸,一次次地将伪装成工艺品的国宝级文物从文物贩子手中成功截留。
上世纪90年代,他受聘为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的成员,和耿宝昌、张浦生、陈华莎先生一起,历时五年,对全国博物馆馆藏一级古陶瓷做了全面鉴定和确认,可谓阅尽人间美瓷无数。
最近,已在鉴定界半“隐退”的赵自强,出现在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投资实物研修班上,将毕生的鉴定经验凝结成“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无私地与众学员分享。
讲座之后,他与记者聊起自己纵横半个世纪的“淘宝”传奇,以及对当今瓷器收藏的独到见解。
大家简介 赵自强,1939年生,1961年开始从事文物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曾拜我国著名的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为师。
1965年,他到北京故宫等文物单位学习文物鉴定知识,得到北京的老前辈、老专家耿宝昌、孙会元、李鸿庆、付大卣、赵嘉章等人的悉心指导。
之后,他在广州市文物总店、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博物馆等文物单位从事文物出口鉴定、文物征集、议价、鉴定等工作。
1993年至1997年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之聘进入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四人小组)工作,对全国文物、博物馆馆藏一级古陶瓷做了一次全面鉴定和确认。
半个世纪以来,经其鉴定、确认、抢救过的文物多达几十万件,为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做出重大贡献。
个人著作有《古陶瓷鉴定》。
主编有《民间藏珍》、《芸窗清供》、《青瓷、青白瓷珍品》、《中国历代茶具》等。
陶瓷鉴定要务实 硬背书本没有用 尽管民间有“好东西”,但赵自强同时表示,赝品横行是目前非常突出的问题。
“市面上百分之九十的瓷器都是假的。
”他说。
“比如‘汝官窑’,文博界的通识是全世界就六十几件,可现在有些私人藏家,一个人手里就有几十件、上百件。
至少就我所鉴定过的而言,没有一件是真的。
元青花和定窑,倒有一些真的,但也不多。
大部分都有问题,甚至包括被许多专家签字鉴定过的。
”   为何“专家”的鉴定也不能信了?赵自强认为,是“钱”字在作祟。
  赵自强告诉记者,虽然他做鉴定几十年,但在退休前,他自己连一个碎瓷片都不曾拥有。
这个行当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文博工作者自己不能收古董。
今天看来如同天方夜谭一样的规定,对赵自强那一辈文博工作者而言,“真的可以做到”。
多少次代表文物店、博物馆在全国各地采购、鉴定,赵自强都是自己解决吃住。
鉴定、抢救的瓷器数以万计,但赵自强没有为此得到一分钱奖金。
而现在,文物变值钱了,鉴定工作不再单纯,而是关乎复杂的利益链条。
“很多‘专家’的心被搅乱了。
有时就是因为不认真,眼睛也看不准了。
”   对于目前正火的科学鉴定,赵自强也认为并不足信。
他见过不少通过“著名”实验室鉴定的瓷器,实际上都是仿得“乱七八糟”的赝品。
“现在的造假者很聪明,他们用一些碎瓷片为原料,重新回炉,做个新的出来,机器无法识破,因为材料的确是‘真的’;还有一些仿品是拼接而成的,底部是真的,但上半部分是假的。
做‘热释光’检测,从底部取样,得出的结论就是‘真的’。
”   赵自强表示,科学鉴定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可以成为陶瓷检测的手段,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条件并不成熟。
“科学检测,至少得有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样本。
但中国几千年的陶瓷史,那么多的窑口和品种,数据都采集齐了吗?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科学检测的数据又怎么会准?在现阶段,还是‘眼学’更加靠谱。
” 这次在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投资实物研修班上,赵自强将毕生的鉴定精华凝结成“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无私地与众学员分享。
“古陶瓷的鉴定是一个系统工作,这十二条秘诀,不能哪一方面觉得对就贸然下结论,必须通盘考虑。
在它们的‘组合招式’下,基本上所有的赝品都会无所遁形。
” 但赵自强也强调,陶瓷鉴定是个务实的科学,绝对不能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是应该多在实践当中历练,甚至有时候,花钱买赝品,交点“学费”都在所难免。
“如果有人认为我看东西又快又准,这里面着实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因为见过的东西比较多,经手的东西比较多而已。
但尽管经我手的古陶瓷有几十万件,我也不敢说我什么都懂,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可以。
” 观点 高古瓷的价值至今仍被低估 鉴定过几十万件古代陶瓷的赵自强,对高古瓷情有独钟。
他认为,玩高古瓷是陶瓷收藏的最高境界。
而令人遗憾的是,高古瓷的价值至今仍没被完全发掘出来。
所谓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瓷器。
改革开放之前,民间很少高古瓷,大部分人对其缺少了解。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高古瓷开始大量出土,且作为走私品大量流向广东,这使得赵自强有幸成为最早领略到它们沉潜千年的美丽的人。
“高古瓷没有明清瓷器那么富丽堂皇的花纹、造型、机巧,完全是靠纯正的釉色和绝美的器型取胜,天然去雕饰,将瓷器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特别是宋代,可谓是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最高峰——窑口最多,条件最好,技术最佳。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五大名窑,还有越窑、长沙窑、龙泉窑、建窑、湖田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等众多窑口。
无论是釉色还是器型,它们烧造出来的瓷器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后世再也无法超越。
”赵自强说,“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出土了不少高古瓷的精品,无论质量和数量,都不比博物馆现有的藏品差,是值得收藏家们关注的巨大宝藏。
” 上世纪90年代有幸听了赵自强忠告的藏家,现在都尝到了甜头:那时,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菊瓣碗在国内价格才200余元,而北宋湖田窑青白瓷刻花碗只不过十块八块。
而今,它们的价值早已涨了几百上千倍。
近几年,高古瓷在拍卖市场上也逐渐开始发力:2009年香港苏富比一件南宋官窑青瓷粉青釉纸槌瓶以6752.75万港元落槌;去年4月,一件宋代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更是拍到了1.85亿港元的价格。
然而赵自强认为,大部分高古瓷,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合理价位,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高古瓷都高于明清瓷器。
但收藏界对明清瓷器的认识较早,几十年下来,它们的价值已经被炒了好几轮,所以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历史价位;相形之下,作为出土文物的高古瓷,长期以来在国内是不允许流通的,这是它的价值一直处于低谷的重要原因。
” 赵自强告诉记者,现在高古瓷“该出土的都已经出土了”。
这是国内文博界必须要正视的客观事实。
“盗墓必须要严厉打击,但已经出土的瓷器,我认为应该鼓励民间收藏。
民间的好东西比较多,全指望国家来收不现实,博物馆也没有这个经济实力。
民间和国家要一起来保护。
这些东西反正已经挖出来了,它就得有自己的流通渠道。
如果你不给它修一条明渠,它就必然要自己挖一条暗道,走私到国外。
那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8f28288aa6228378ddc86f40322ef263_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