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对陶瓷收藏朋友的几点建议 2016-10-20

报刊上有关陶瓷收藏的文章很多,我做了些阅读笔记,挑选几条刊出,供爱好陶瓷收藏的朋友参考。
学会打时间差 古陶瓷精品如今在古玩摊贩市场上已难觅芳踪,使人望洋兴叹。
但有前瞻眼光的藏友眼光盯住目前市场上货源相对尚充足的晚明、清中晚期的民窑青花、单色釉等品种,也玩出了令人羡慕的成绩。
如有位藏友三年前以每个200元低价购进十余件晚明民窑青花瓷罐,现在有人出价800元一个,他还不肯出手。
几年前不被看重的民国挑花美女的碗、罐和盘子,现在价位都上升到成百上千,再过几年,它们的价位又会攀升得怎样呢?如今有不少藏友眼光瞄准了“文革瓷”,这是很有升值潜力的品种。
当代功力很深的陶瓷工艺师的作品,他们的精品定价已很不底,若从长远眼光看,若干年后,都会成为稀世珍品,所以现在买进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收藏陶瓷,我们要学会打时间差,因为陶瓷收藏的效益相对其它藏品而言是中长期的,一般十年增长4—8倍左右。
把握陶瓷收藏的价值标准 对陶瓷价值的评判标准很难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市场炒作等诸方面影响。
不过,基本的准则还是有的,那就是当代青花瓷鉴定家张浦生教授概括的“真善美少珍”5字诀。
“真”,即是否是真品。
“善”,即东西是否好。
“美”即器物完美程度。
“少”即物以稀少为贵重。
“珍”,就是看它的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含量,愈高愈珍贵。
这“5字诀”中,正确判断和了解器物的存世量是决定收藏经济价值的最基本要素。
比如说,元青花、官窑瓷它们存世量有限,才显得珍贵。
反之,晚清一些用料粗劣、制作草率马虎的民窑青花碗和罐,存世量很大,收藏价值未必会超过现代生产的工艺瓷品。
当今在世的景德镇制瓷工艺大师的精品,虽然称不上古瓷,但它们目前市场价值定位就超过了质地平庸的古瓷,随着收藏时间的推移,它们未来的升值空间难以估量,一定会有惊人的回报。
如今有些出土的陶陶罐罐论生产年代十分久远,尽管文物等级定得很高,但材质粗陋,工艺简单,造型笨拙,它们中少数陈列在博物馆见证历史以外,还有多少审美价值?若花高价去收藏这些古陶器,除了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之外,未必有多少升值空间。
要绕过的几个收藏心理误区 人的行为受心理支配。
收藏陶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审美品位自然十分重要,但关键还在于调整陶瓷收藏的不良心态。
收藏陶瓷心理误区最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克服对“捡漏”获珍品名瓷期望值过高的心理。
很多初涉陶瓷收藏朋友存在一种幻想,期望能在地摊古玩集市上捡到元青花,宋五大名窑、明清官窑瓷器。
事实上,这些古瓷珍品,目前电视、报纸上炒作得热火朝天,其珍贵价值妇孺皆知,地摊小贩会丢掉金元宝让别人来捡漏吗?若能以低廉的价格在地摊上买得陶瓷精品,实属可疑,要慎之又慎,切不侥幸心理,掏空自己的钱袋。
二、 勿要按图索骥买赝品。
目前各类瓷器收藏图谱书籍泛滥成灾。
这些书拼凑一些博物馆藏品的图片而成。
书中所搜国宝级珍品在民间很少流传,难得一见。
但是市场上赝品制作者按照图录上的照片模仿其形状炮制假货。
收藏者按图索骥去市场上导览藏品,正中制赝者销售假货的奸计,受骗上钩。
三、不要听信售假者说故事。
面对地摊、住在小旅社的贩子,他们信誓旦旦出示一件“贵重”物品,无论说是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故事编得娓娓动听,滔滔不绝口吐莲花,无非是骗你上钩。
北京陶瓷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说得好,地摊上凡是有“故事”的古瓷都是靠不住的。
收藏品不能用耳朵,要靠眼睛和大脑。
四、 收藏定位不切自身实际,有的藏友不顾自身经济、文化、地域等条件,目光定在不切实际的“高档次”,而对那些本地区,有条件收藏的东西不屑一顾,轻易放弃。
用毕生积蓄买的“高档次”藏品,由于眼力不足出了偏差,血本无归,遗憾终生。
总之,有志陶瓷收藏者,重要的一开始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绕过收藏心理误区,稳扎稳打,在平凡的收藏活动中争取骄人的业绩。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8813020dc29492fea2dd57e9cd2e44e3_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