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美壶网

中国宜兴紫砂陶器历史演变过程 2016-11-05

中国宜兴紫砂陶器的制作历史久远,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魂宝。
它不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在历史上由于文人墨客的参入,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使紫砂陶更赋予文化的气息。
在历史上由于各朝各代的社会背景及使用者的好恶不同,因此每个时期会有某些地方,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根据紫砂陶发展的历史特征,有前辈把紫砂陶的器形演变归纳为八个时期: 草创期。
正德年代以前,以瓦罐、缸器为主,以物用为主。
到宋代则有类似茶壶的水壶,以加釉器为多。
初创期。
自正德至十六世纪末年,约百年历史。
金沙僧的作品既无枚章,因此已难能考证实在的器物。
第一期筋纹期。
以筋纹型作为第一期,如供春之六瓣圆囊壶亦列入筋纹器的话,此期的时间由正德八年,西元1513年至鸣远的十八世纪初为阶段。
以整个第一期筋纹型来涵盖整个明末清初,仅可以说筋纹是这个时期独有的特色。
 第二期自然型期。
自然型的说法,应该是器物完全与自然界的花、果、树、草、动物,绝对相象。
陈鸣远一生,可以说是自然型的代表,年代从十七世纪初至十八世纪中叶。
第三期几何型期。
几何型的造型是根据球型、筒型、正方形、长方形及其他几何造型而变化出来的,所有的造型在宜兴来说都难能以一个时期为限,在我们所知的供春六角形宫灯,也是几何形的造型,但通常以几何型来通称年代的话,则被视为以曼生的年代为准,即自十九世纪初至十九世纪中叶的时代。
几个不可特定之型期。
清初流放造型的特色有筋纹、自然、及圆润的几何型混合在一起,同时由于贴花的兴盛,除小圆壶以外,多半都会混杂着贴花,自顺治始至乾隆,前后约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小壶创制期。
“阳羡砂壶图志”云:李茂林始创小壶式,实为阳羡小壶之鼻祖。
文震亨长物志云: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半升而形制左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
就所知名代诸茶壶高度不超过10厘米,容水量皆不超过300cc,一般以240cc居多。
据测量李景康先生所遗的砂壶,称其为小砂壶者,容水量在160cc以下,称中壶者约在160cc以上至360cc以下,大壶为约360cc以上至1000cc以下,超过1000cc则称为巨壶。
加釉加彩期。
宜兴壶加彩釉,虽有最早始于欧子明或陈仲美之说,然欧子明所作之器皆为罐缸之类,加釉加彩以此为始无可厚非,然加彩壶则应始于康熙之世,约有百年之事,因明代尚无琺瑯彩。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86461ff405a010011c85fd4468d8c6d6_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