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装饰类瓷器基本知识集成 2016-11-13

印花——陶瓷器的一川装饰技法。
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印在坯体上,故名。
春秋战国时印纹硬陶已广泛采用,此后,成为我国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宋代定窑印花瓷器最具代表性。
  划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
用尖状工具在瓷坯上划出线条装饰花纹,故名。
宋代盛行,花卉、禽鸟、人物、龙凤各种图案俱有。
刻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
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花纹,故名。
其特点是用力较大,线条划花深而宽。
宋代盛行,以北方耀州窑刻花器物最为著名。
    剔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
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剔除,使花纹凸起,故名。
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窑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
金元时期山西地区瓷窑亦颇流行,黑釉剔花独具一格。
  珍珠地划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
在划花瓷坯上,于空隙处填刻又细又密的珍珠纹,故名,始于晚唐河南密县窑,宋代流行河南、河北、山西诸瓷窑,以河南登封窑产品最具特色。
  贴花——陶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
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以胎泥制作成各种花纹图案,然后贴于坯体上,故名。
唐代和沙窑的青釉褐斑贴花物,以及河南巩县窑唐三彩贴花装饰均闻名一时。
剪纸贴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器装饰上,故名。
宋代江西吉州窑独创,在黑釉茶盏器内,装饰有梅花、木叶、鸾凤、蛱蝶等纹样,剪纸效果显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开光——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
在器物的显著部位,钩勒出长、方、圆、菱形、云头、花瓣等形的栏框,内绘花纹,突出主题纹饰。
此法犹如屋内开窗见光,故名。
宋代吉州窑采用锦地开光绘画手法,取得良好的装饰效果。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上普遍使用;明清时期瓷器上的开光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化妆土——美化胎色的一种方法。
为弥补瓷胎色泽的影响,在胎坯上敷一层白色瓷土,使胎面光滑洁白,用以提高釉的呈色,此法所用瓷土即称化妆土。
化妆土始于西晋时浙江婺州窑青瓷,隋唐两代北方白瓷广泛采用,宋代磁州窑系瓷器使用也很普遍,尤以剔花品种使用较多。
描金——陶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
以金彩描绘在陶瓷器上,再烧成,故名。
宋代定窑有白釉描金和黑釉描金器传世,据文献记载,宋代定窑“用大蒜汁调金描画”。
此后辽、金、元、明、清瓷器上描金彩绘时见。
紫口铁足——瓷器的一种装饰特征。
南宋官窑、传世哥窑及宋代龙泉窑个别品种,因为胎骨含铁量较高,在还原气氛中烧时,器口釉水下流,釉层薄处胎色微露便呈紫色;足部露胎部分呈铁黑色,即所谓“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瓷器的一种装饰特征。
传世哥窑瓷器,由于烧制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形成釉面开片,大纹片呈现黑色,小纹片呈现金黄色,一黑一黄,即所谓“金丝铁线”。
开片——亦称“冰裂纹”。
因烧制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致,宋代官窑、传世哥窑及龙泉窑个别品种均有开片特征。
宋以后景德镇窑亦有仿烧。
出筋——瓷器的一种装饰特征。
南宋龙泉窑青瓷,制作时某些部位作条状凸出,施釉时该处的釉特别薄,颜色因而浅淡,形成对比,即所谓出筋。
蚯蚓走泥纹——瓷器的一种釉面特征。
瓷坯施釉后晾坯时,使釉层产生裂痕,烧制过程中釉流动使裂痕弥合,产生犹如蚯蚓走泥蠕动后遗留痕迹,故名。
为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瓷器独有的特征。
蟹爪纹——瓷器的一种釉面特征。
因器物施釉,釉厚下垂形成似落泪后留下的痕迹,故名是宋代定窑白瓷釉面特征之一。
篮纹——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纹样之一。
因花纹形状如竹篮的条纹,故名。
用刻有篮纹的陶拍在尚未干透的陶坯上拍打,烧成后器物表面上留有篮纹。
绳纹——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纹样之一。
因花纹形状如编结的绳纹,故名。
用缠绕绳子或刻有绳纹的陶拍在尚未干透的陶坯上拍打,烧成后器物表面上留有绳纹。
几何纹——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
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形,故名。
如三角纹、网格纹、方格纹、锯齿纹、圆圈纹、菱形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
垂幛纹——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纹样之一。
以连续下垂的圆弧线条画成犹如垂挂的网幛,故名。
它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独特的装饰纹样。
篦纹——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
指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篦状纹,故名。
商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则是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青瓷和青白瓷器物上最为多见。
联珠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故名。
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后盛行,有浮雕、刻花、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历代莲瓣纹风格有所变化。
缠枝花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枝茎缠绕,呈连续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枝花,故名。
如缠枝芝、缠枝牡丹等纹样,是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尤为盛行。
折枝花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在器物的显著部位绘画一枝折下的花卉,故名。
宋以后流行,元明清瓷器上常见,如折枝牡丹、折枝梅、折枝桃等纹样。
把莲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将莲花、莲蓬、荷叶以带系成一把组成画面,故名。
始于北宁耀州窑,在青瓷碗内饰有三束“把莲纹”,并印有“三把莲”三字。
明代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多见。
卷草纹——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
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故名。
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
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产品上广泛采用。
蕉叶纹——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
以芭蕉叶组成带状纹饰,故名。
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常用的纹饰题材,明清时更为盛行,青花、釉里红、彩瓷上广泛采用,一般装饰在器物的颈部或近底部。
回纹——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
因纹样如“回”字,故名。
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于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
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广泛采用,元明清沿用。
璎络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璎珞原是观音菩萨颈项或胸前的佩饰,如串缀的珍珠。
元代移植于瓷器装饰上,或用瓷泥小圆珠直接粘贴在瓷坯上组成璎珞图案,或用瓷泥细条粘贴后刻划横段而成,立体感强,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是元瓷断代的重要标志。
入明以后以笔绘画璎珞纹,明嘉靖时最为多见。
八吉祥——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
即用八种佛教法物:宝轮、法螺、宝幢、伞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构成的一组图案,含有吉祥之意,故名。
最早见于元代龙泉青瓷和景德镇窑卵白釉瓷上,明清两代青花和彩瓷上常用,清代乾隆时景德镇窑烧制有粉彩入吉祥形供器。
杂宝——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
是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品,如珠、钱、磬、方胜、如意、犀角、锭、灵芝、元宝、珊瑚、鼎、书、画、笔等,器物繁杂,故名。
如选取其中八种组成图案,称为八宝。
始见于元代,明清NV瓷器上普遍使用。
八仙图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八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他们是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
有的图案仅画八仙所持的葫芦、扇子、鱼鼓、笊篱、横笛、宝剑、阴阳板、花篮八种宝器,称为“暗八仙”。
是清代景德镇窑瓷器的常见纹饰。
刀马人图——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描绘战争或习武场面的人物、坐骑、弓刀,故名。
如火赤壁、曹操大宴铜雀台、五霸战争等历史人物故事。
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瓷器大量采用,构图复杂,人物生动。
三阳开泰——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
否去泰来,有吉祥含意。
明清瓷器上往往画三只羊,取羊同阳谐音,故名。
如画九只羊,则谓“九阳启泰”。
五蝠捧寿——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以四只蝙蝠环绕寿字,寿字中间又画一蝙蝠,蝠与福谐音,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瓷器上始有,以后历朝有烧制。
洪福齐天——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在器身上画许多满天飞舞的红蝠,谐音“洪福齐天”。
清代瓷器上常见,是吉祥图案。
福禄寿——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在器身上画蝙蝠、鹿和松鹤蟠桃,因蝠与福、鹿与禄谐音,蟠桃松鹤代表寿,故名。
清代瓷器上常风,是吉祥图案。
吉庆有余——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在器身上画兵器戟、乐器磬和鱼纹,取戟与吉、磬与庆、鱼与余谐音,故名。
多见于清代粉彩器物上,是吉祥图案。
一路连科——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在器身上画一只鹭鸶和莲花,取鹭与路、莲与边谐音,故名。
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应试考生的祝颂语,清代瓷器上多见,是祥图案。
此外,画鹭鸶芙蓉寓意“一路荣华”,画鹭鸶花瓶寓意“一路平安”等等。
安居乐业——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在器身上画鹌鹑落在树叶上,取鹌与安、落与乐谐音,故名。
清代瓷器上多见,是吉祥图案。
平升三级——瓷器的一种饰纹样。
在器身上画瓶、笙,瓶内插三支戟,取瓶与平、笙于升、三戟与三级谐音,故名。
清代瓷器上多见,是吉祥图案。
岁寒三友——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
在器身上画寒冬常青的松、竹、梅,故名。
元代景德镇窑瓷器上始见,明清沿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7f067480ca91e9fccba32a962bd78f22_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