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从百家文化思想的视点看陶瓷艺术变迁 2016-08-23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陶瓷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中璀璨的花朵。
其中丰富的陶瓷艺术作品遗存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光辉。
中国陶瓷既是历史的物证,蕴藏着中华民族卓绝超凡的才智华彩,又以“有意味的形式”显视着时代的心灵世界,折射出东方文明的神光异彩。
中国陶瓷漫漫历程,似行云流水,纽结着天、地、人共时运动。
思想史的演化,儒、道、佛的升沉,经济的荣衰都为中国陶瓷体系的建构,起到了推进、催化、阻碍的作用,可以说中国陶瓷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成长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
中国陶瓷以其精巧多姿的造型、绚丽多彩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记述着中国文明的进程。
这种文明的进程仍然在独具一帜地延续着,时刻昭示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存在于文化的观念之中。
然而正是这种观念影响着中国陶瓷艺术的精神风貌和形式特征。
从整体上看,中国陶瓷艺术注重人生,长于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圆满与中和之美。
注重人生,长于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哲人,艺术家讲道理,重视从心灵中去体验。
这种从内心体验善的精神,极容易与艺术的情志与心境相通。
其哲学意蕴核心是“仁爱”,孔子提出“仁”学说。
“仁”既是一个伦理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是人的哲学与美学的升华。
“仁”是语义也可以反映这点。
《说文解字》曰:“仁,幸,从人,从二”。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仁,内也,非外也”。
一针见血地指出“仁”的本质,表明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多一点爱心,少一点争斗,同心同德,这是力量的源泉。
同时还贯穿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肯定了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
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本。
在人与物之间高扬人在主体意识,正是在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熏陶下,中国陶瓷不断探索新材质和新工艺,以丰富艺术表现手段,象“和合三仙”、“将相和”、“喜神”等就常作为瓷雕创作题材。
众多的瓷雕形象都表现得喜气洋洋,像大肚罗汉、五子罗汉,就显得一团和气,观音瓷雕,无不显得慈祥。
八仙中,没有一人是悲悲凄凄,在“群仙会”中洋溢着喜庆、祥瑞和超脱。
这些题材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思想。
在陶瓷作品中,有许多祥瑞材的作品,如福、禄、寿三个题材。
以及凤凰(百鸟之王,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和鹤(象征长寿和气节),竹(竹与祝谐音,寓意百岁志喜,百岁安寿)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人是最为可贵的,人应该追求和享受幸福、和睦、康宁;人是高贵的、智慧的、能动的,他应该支配和利用外景事物而不是相反被外界事物支配,他应该是永远保持一种进取状态和“上下求索”的精神,以不断发现美,创造美,进而享受美的快乐。
并在此过程中,保持自尊和节操。
由此可见,在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审美境界的他构问题上,中国陶瓷艺术极为重视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
通过审美活动所构筑的境界是真正属于人的符合人的理想本性的。
中国陶瓷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进了中国人对宇宙和生活的特殊体悟,即“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根源性的一个观念。
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图式。
《老子》中讲“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道法自然”。
又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种。
老子认为天下事物是由道中产生的,而道则是本乎自然,也就是有一定规律的。
人创造器物是效法道的,不言而喻也就是效法自然。
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中“观物取象”的命题的扩大延伸。
《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季节气候,地理环境,材料的自然美感,人工的巧作这四因素才能创造出精良的器物,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者的相合,就是自然因素(“天”)与人为因素(“人”)的相合。
中国陶瓷艺术的“自然”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这种“自然”是自然现象的直接表现。
在陶瓷艺术中有着直接的反映。
使用天然粘土制成的陶器便是这样的特点。
龙山文化在蛋壳黑陶是普遍的易熔粘土经过精细的淘洗、陈腐和揉练并以高超的技术轮制而成,形成刚健挺拔的造型,刻划镂空的装饰以及“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铁”的整体效果,是原始时代艺术设计将天然的工巧和人工的创造融为一体的一个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的紫砂陶也是“天工”与“人工”完美结合的产物。
紫砂泥料具有天然的特质(砂质、光质、色质)。
表面均匀地布满了一种隆起的砂状小颗粒,这是因为紫砂混料烧成后,部分石英颗粒未被熔化而自然形成肌理效果,呈现出一种内敛的光泽。
紫砂泥由于含铁量高,烧成后外观呈现紫红色,有时还产生紫砂、大青、墨绿等。
陶艺家们从自然物象中体会到宇宙自然的韵律,他们逐渐意识到怎样的形式美化器物,才能使器物与自己的心灵相通,才能体现自己的情感。
这种追求主体身心节律与对象自然节律之间的契合协调, 将陶瓷看作“自然”与人的契合的向外延伸,身与物化,从自然造化中吸收营养的美学思想,不断赋予器物以生命,这种创作是一种本性冲动,是一种对美的向往的必然表现,同时也是对生活的真情体悟。
这不仅是简单事物,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陶瓷艺术体现了圆满与中和之美。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圆整、圆融、圆妙、圆成等,禅宗认为“物我同根”,“物我为一”追求心物同园,“以园为美”的思想。
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美学自我生命与宇宙生命统一的审美特性。
《礼记》提出“中和”一说昭示了儒家的审美理想。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可知在孔子看来,“中和”是最高的美德,同时,“中和”也概括了一种极具东方色彩的思维方式,即守持未发之情那种无所偏奇、无所乖戾的状态,达到各自不同事物的协调整合,在对立两极之间取恰到好处的中点,肯定事物的变化发展,但将其限囿在不失中正的限度之中。
是中陶瓷造型的变化,是在把握整体和谐中的变化,是在追求圆满效果中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是中国人对中和之类的美学精神的体现。
中和之“和”,意味着不同质的配合,并不完全是某种具体手法或样式的“相同”和“相加”,不是把同质因素组合在一起。
还有相反或相成之“和”清浊、大小、短长、刚柔、迟速、出入、疏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是中国陶瓷造型艺术常常能别出心裁变化自如的深层原因。
中国陶瓷造型不断地革新却又没有走向极端。
从美学风格看,中国陶瓷雕塑以崇高为特色,如以“兵马俑”为代表的陶俑,我们生活中的陶瓷器物和工艺陶瓷造型,主要体现的是优美,追求美感效果是中和之美,尤其以静态美为基调。
器物造型连贯和谐,上下呼应对昭,左右对称均衡,形体变化适度,主次关系明确,比例匀称,细部精确,求静不求动,求正不求奇,平稳、平实、蕴蓄着深厚的韵味。
具体来讲中国陶瓷造型,是自由曲线,逶迤曲折,刚柔相间,变化无穷。
 总之,中国陶瓷艺术是一种包含着多重文化意蕴和多维价值要素的文化现象,中国陶瓷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延展着人类前进的足迹,通过一个个,一代代的陶瓷器物,把人类智慧和文化意蕴“固化”并世代相承,从这个角度讲,陶瓷艺术是人类的另一种生命符号。
它以独特方式提供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信息。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强调天人合一,以及中和之美作为自己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能为现代人走出自我心性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这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依然是世界意义的一个根本体现。
因此,我们坚信在国际化、社会化、科技化、人性化日益兴盛的当代社会,从文化的视点探讨中国陶瓷艺术,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文化精神,必将以其特有的思想精华,继续启迪和烛照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创造,从而为21世纪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自己重要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5fa9f3bd64afe2a61328c38f065dc157_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