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现代陶艺在公共环境中的特征 2016-10-21

      1.多元性特征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陶瓷材料由十地域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不一样,东南西北的地理结构不同,自然也就丰富了材料的多元性。
    公共环境中的现代陶艺的多元性从二个方面可以体现:一是体现艺术家本身的个性。
十九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使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产生了变化,改变了人类的审美观念。
工业化大生产使都市高速的发展,人类生存自然环境的越来越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抹煞人类社会的自然本性。
为防止当代社会的标准化、机械化、进程中人的个性的丧失,从既定的审美模式中寻找断裂,突破点。
为此创造一个不同于现有秩序的新秩序,以个人的自我来否定社会的完整,并提示当代社会本质上的内核意蕴。
二是一种意境存在出现、作为一种感情的表达。
“境界”一词源十中国美学,是心物交感的产物,“神智才情”,诗所探之内境也;山川草木,诗所借之外境也。
“境界”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就是主体情意和客体图景融合构成的审美空间和审美理想。
它们的最高审美理想是通向无限的精神层面。
    2.设计性特征     早在约八千多年前的华夏故土,便开始有了原始陶器的烧制。
远古时代的中华先民的制陶,实则源十使用,当他们由采集和狩猎时期过渡到原始锄耕农业阶段时,基十定居生活和食物存放的需要,原始陶器便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继产生。
后来,人们又做成陶俑和花瓶等等陈设陪葬等物,使其很早就具有了造物即满足功能与审美需求的设计性。
世纪工业革命使社会化分工愈来愈细,逐渐有了纯艺术和设计之分,细分的原因是倡导分析思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综合创造的思维又一次深层更高的成为导向,公共环境中的现代陶艺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
现代陶艺虽然是属纯艺术,所谓的“纯艺术”,它是一次完成的艺术,艺术家的造形表达出来了,也就成为作品。
但其在公共场所出现成为环境陶艺时是需要进行设计的。
公共陶瓷艺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功利性,它要取悦十大众,它要融合、汇入公共环境,如果商品包装的设计促进了销售,那么,公共环境中的陶瓷艺术则成了城市的衣装,活跃了城市。
    设计考虑的因素涉及到物理学、结构学、材料学、工程学、光学、音响学等等。
因此在公共环境中要实施陶艺必然要想到它们如何安装,如何防止损坏,这些需要陶艺家在构思中一起考虑周全。
    3.广泛性特征     它的广泛性在于,陶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未间断过,从陶瓷材质特点上石人类有一种爱玩泥巴的本能,儿童搓泥的爱好中潜伏着人类与泥土与自然的某种天生的关联,从这方面可以看出陶艺的前提不只是审美,是有着其人类学的根源,陶艺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着内在联系。
陶艺的形式探究人性则是普遍有意义的一件事。
陶艺创作最基本的要素是土、水和火,也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因素。
泥土则是一种最为本原、最贴近自然,同时又最贴近人本身的材质。
万物皆由土来,又必将都化为尘土,便使这一材质本身具有了关十时间与空间的隐喻性与普遍性。
    4.渗透性特征     它的渗透性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陶瓷材料有着软性材料温暖的,亲切的性格特征,寒冷的冬天金属冰冷的外表不敢触及,陶常常能因为其软性的特征让人们感觉温暖,瓷在夏天如一股清泉带给人们凉意。
它的渗透性表现在它的风格上,它不象大理石、青铜般沉重,不象木器般暖昧,它平凡得公众对它长期的使用甚至有所忽略,在不离中产生默契和情感上的认同,渗透性还表现在陶艺是关怀的,对城市居民的关怀传达到公共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5.互动性特征     互动与参与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环境陶艺也不例外。
互动使人们与公共陶艺更加融合,能细致的解读,能不断的产生新鲜感,同时让人们感到亲切友好。
加强了环境陶艺的广泛性与渗透性。
   公共环境中的现代陶艺是公共艺术的某种现象,它具备公共艺术的特点,同时,具有自身的特质。
它所涵盖的内容涉及美学、建筑、城市规划、力学、材料等诸多因素,建立在多种学科综合之上,它不是单体的现代陶艺,现代陶艺放置十公共环境中成为观看现代陶艺的另一种方式,另一种角度,也成为检验现代陶艺的新渠道。
    现代陶艺提供人们审美化生存和个性彰显的可能,公共陶艺则为人类生存提供公共性交流平台,一个解决人类个性的感悟;一个解决沟通与交流,共同营造一种适意生存的境界。
公共陶艺具有的公共意识,并不是创作者绝对个性张扬与表现的场所,与实体之间相互孤立、缺乏认识环境整体意识,主体艺术品与环境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公共陶艺并非一般艺术创作活它的艺术活动过程是强调整体的过程,整体意识原本就是艺术创造活动最基本的原则。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408560a593a6784966250b00c6d16d39_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