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美壶网

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派”的责任与担当 2016-10-01

景德镇学院派陶瓷艺术家们 学院派展厅     特邀嘉宾:   景德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王强   景德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姜强   景德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汪勇   景德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黄萍   景德镇的窑火,已经熊熊燃烧了上千年。
千百年来,景德镇的陶瓷从业者以耳提面命的方式,让陶瓷技艺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经受泥与火的考验,完成华丽的蜕变。
  100多年前,中国陶业学堂的设立,让景德镇的传承不再仅仅依赖师傅带徒弟这样的传统模式,逐步从民间走入殿堂。
一百余年的发展,陶瓷专业院校,已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学院的老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也在陶瓷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脚步。
从学院里走出的陶瓷艺术家,也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久而久之,他们被贴上了“学院派”的标签。
  在很多人看来,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但是,更需要创新。
在这方面,“学院派”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良好的艺术氛围,开阔的艺术视野,先锋的艺术思潮……如此种种,都让“学院派”更加让人充满期待。
  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学院派”应该有怎样的责任和担当,在艺术传统和创新之间,他们如何找到自己的艺术定位和发展方向?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都是来自景德镇学院艺术系的老师,他们分别是王强、姜强、汪勇和黄萍四位副教授,下面,我们就来聊聊相关的话题。
  主持人:“学院派”现在已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一个热门的话题,请问各位老师,你们对“学院派”有怎样的定义?   王强:在我看来,“学院派”是指有学历、有文化、有思想的大学老师,在学术领域中探索陶瓷艺术的创新与陶瓷未来的发展方向的群体。
  黄萍:在很多人看来,所谓的“学院派”,就是像我们这样,在学院里教学,同时又在玩着陶瓷的人。
其实,这样的理解不一定全面。
如果真要给“学院派”下个定义的话,我认为凡是接受过正规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理论教育,并且,在艺术创作中勇于创新的群体,都可以称之为“学院派”。
  汪勇:学院派起源于17世纪,重视基础的训练,向传统学习,重视传统,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模式化和规范化,保守,没有突破。
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观念上有所改变,现在所认为的学院派应该是具有一定基础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向传统学习且敢于走出传统,推陈出新,具有个性,把知识转为力量,与时代接轨的一个艺术群体。
  姜强:在当下“学院派”泛指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艺术表现训练及系统的审美理论及美学法则教育,且还能坚守艺术语言正道、秉承学术的专业性、严谨性,执着于在共性的艺术思想基础之上,以理性视觉标准与非视觉标准格局寻求自我个性张扬的艺术家群体,它不特指某一个或某一种艺术流派及风格,而是一种艺术精神追求的“代名词”,是一个学术团队。
其作品具有:作品涵盖对自然、人伦、诗化、天地境界精神氛围的营造和追求,坚守审美自律赋予作品视觉精神美感体验的唯美性,以艺术语言表现力为基础开展纯粹艺术语言研究的学术严谨性,以传承文化为创作基调的创新性。
  主持人:各位老师都是景德镇学院艺术系的老师,而且,在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已经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陶瓷艺术风格,请老师们分别介绍一下自己的艺术特点,或是谈谈自己从艺以来的感悟?   王强:以前我喜欢用雕刻与肌理结合的方式来创作,自从西藏采风回来,我喜欢用颜色釉来进行创作。
但是不管怎样,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通过其作品外在的形式与符号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不同时期情感思想不同,表达方式也会不同。
也许没有风格才是最好的风格,没有特点才是最大的特点。
  汪勇:风格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期锤炼的。
它是个体的集中体现,不仅仅是技巧或题材,思维方式等等,它是你的个性的展现,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结晶,在不断成熟中升华,有方向,有思想,拥有你的情感。
  黄萍:由于家学渊源的关系,因此,我对传统陶瓷艺术充满热爱之情,但是,我不愿被传统束缚了自己的艺术思想,所以,一直在寻求突破。
在数次外出采风后,我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思路。
通过将绘画与雕刻结合,并结合釉上与釉下并用的手法,我创作出了诸多糅合民族性和现代感,装饰性和艺术性兼具的现代陶艺佳作——“庭院”系列瓷艺。
好在,我的付出没有白费,这些极具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品一经问世,即受到了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或许因为我是女性的原因,对于色彩,我会更加的敏感一些。
在平时的创作中,我总是大胆地运用色彩的对比,结合釉上釉下的创作技法,从而让作品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姜强: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自己作品的切入点,在传承传统山水绘画法度中不断感悟新理,自求新境,潜心于对意象神韵的把握,以南派青绿山水为宗写生为本,将所观、所感、所思、所悟,聚于胸中现于笔端。
  在绘画语言上以“再现性语言、表现性语言”为基础,以线条勾勒去造型布势,设色鲜亮明丽,却不离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与用色原则。
在运用中国画勾、皴、点、染技法的同时,大量融入了西画中“面”和“色彩透视”的表现方式,以增强山石、树木、云水等意象符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区别于传统陶瓷山水绘画的表达样式,把现代审美情趣和国画艺术精华,融会于陶瓷山水艺术之中,具有空灵、深邃、平和、清远的唯美意境。
  在创作中,我追求视觉上、情感上、精神上的美感体验。
绘画风格取法于宋人的写实造境和元人的笔意墨韵,在构图布局、意境营造上,着力追求远观“山体坚凝、气象万千”,近看“干枯浓淡随之”的艺术效果。
在画面构成上,注重突出形式感和视觉美,将自然之山水,通过笔墨语言转化为心中之山水,以略为写意的笔法,引领观者游历于山水之间暂离浮华与喧嚣,享受宁静和超脱。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37315ebbe948dc8a9f4f8837dcf68b0f_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