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烧成类瓷器基本知识集成 2016-10-14

垫饼——一种垫烧工具。
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
使用时,器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
   支钉——一种支烧工具。
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
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
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支圈——一种适应覆烧法的特殊工具。
创始于宋代定窑。
使用支圈烧一窑瓷器,用同样的燃料、同样的时间,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先后为其它瓷窑仿效。
   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
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
使用时齿口向下,上面再叠装其NV它器坯。
这种支具流行于晋代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
火照一般利用碗坯改做,上平下尖,中间挖一圆孔,一般呈“〓”形。
置于窑膛,当要检验窑温时,用长钩勾出火照观察。
每烧一窑要验火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
   匣钵——置放瓷坯的窑具。
始于隋唐。
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龙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战国已普遍采用,东汉时有所改进,以后南方各瓷窑广泛采用。
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在30—80米之间,形状似长龙,故称龙窑。
因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故具有自然抽力。
龙窑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成成本低,对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阶级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在坡地10度—20度倾斜度砌筑而成,窑长在15—30米之间,一般分5—10间窑室,以墙隔开,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阶级,故称阶级窑。
室与室之间的墙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过各室,既可节省燃料,又可烧还原焰。
阶级窑始于宋代的分室龙窑,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现于福建地区,对日本窑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馒头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这种窑的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
它利用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一定的空气进窑,温度可达1300℃。
北方的耀州窑、钧窑等都采用馒头窑。
   蛋形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前大后小,故称为蛋形窑。
全长约18—20米,高近6米。
这种窑有一个与窑长相等的烟囱,抽力大,烧成时间短,产量高,热耗低,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釉面呈色良好。
景德镇即采用蛋形窑烧瓷,这种窑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都是仿照景德镇蛋形窑设计的。
   红炉——烘烤釉上彩的低温炉。
景德镇创用。
红炉亦称暗炉,炉径、高各1米左右。
周围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烘烤时将绘彩的瓷件装入炉膛内,炉顶用匣钵土制的薄片覆盖,中留小孔,以便察看火色,然后点燃木炭,炉温约在800℃左右。
红炉内烘彩属第二次烧成。
   氧化焰——又称“氧化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分,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
我国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
   还原焰——又称“还原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
我国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还原焰烧成。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最美瓷器网 http://www.zuiciqi.com/zhishi/2f9a5c0298d45ea4470297c240b7d815_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