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苗见旭

苗见旭职称或者类别:钧瓷大师
苗见旭,男,1969年生,大学学历,河南禹州市神后镇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
1988年至今,先后在《散文》、《散文百家》、《北京文艺》、《河北作家》、《热风》、《北极光》、《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教育报》、《郑州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60余篇,小说、诗歌若干篇,散文作品入选《中国散文第一卷》(2013年),作品多次获奖。
苗见旭近照 苗见旭是钧瓷窑口不多见的文化人。
1993年,其散文作品“台阶”就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散文》杂志上发表,在许昌文学界小有名气。
之后,任神垕镇二中校长;2000年,借调到禹州市委政研室工作;2002年,返回神垕任二中党支部书记。
2005年8月创办自己的窑口,2012年6月注册龙山钧瓷坊。
苗建旭访谈录:  隆冬的一个上午,在位于神垕镇入镇牌坊南侧的“龙山钧瓷会馆”里,记者一行与苗见旭围绕炉钧釉以及钧瓷烧成的体会开始了交流。
  苗见旭很健谈,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北方炉钧与南方炉钧不同,当代炉钧与钧瓷恢复烧制时期的鸡窝窑炉钧也不一样。
南方炉钧是低温釉,釉中含有铅丹和玻璃粉,高温素烧后,在低温色炉中挂彩。
北方早期用鸡窝窑烧的炉钧是亚光釉,用蓝炭作为燃料,在窑炉中二次烧成,靠釉中的金属元素析晶爆金斑,釉面沙沙的,更适用于仿古器型。
为了炉钧釉的创新发展,掌握炉钧釉的高温烧成技术,使炉钧釉在液化气窑炉中烧成,我尝试了不同的烧成方式,并改变了早期炉钧釉的配方,减少溶剂的含量,增加矿物原料,如长石等的比重,摸索不同温度下火色的变化规律,破解了长期以来炉钧烧制中呈色的难题,使‘炉钧挂红,价值连城’成为当代炉钧的常规技术。
” 苗见旭作品   众所周知,钧瓷最大的特点就是窑变,其用的就是高温窑变釉。
在长期的烧窑实践中,苗见旭他记下了大量高温状态下釉层变化的资料。
苗见旭说,釉面在高温下熔化时如岩浆,质量轻的物质上浮形成晶点,质量重的物质下沉至坯胎形成胎釉结合层,呈色元素的离子或胶体在上升、下沉的交换中形成了几层东西,人们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各种意象的景物,这就是窑变釉画。
当炉内温度达到1250℃或者快住火时,闸板处的火焰会出现麦黄杏的颜色,黄中泛白,白中隐黄。
只要出现这样的火色,就说明这一窑烧成功了。
  “每次烧窑我都会用心记下火焰的色谱变化,研究釉色的呈色机理,进而认识窑变的规律。
别人烧窑,大多是二次转火,而我是三次转火。
第一次是常规转火。
第二次是找火色,通过调整闸板和风门的开合程度,寻找‘麦黄杏’或是‘麦芽绿’。
这个步骤一般在1200℃以后,属于强还原阶段,需要数次开合闸板。
第一次合闸板,火焰呈黄中泛红;第二次合闸板,火焰呈黄中泛白;第三次合闸板,火焰呈黄中泛白并出现‘鹦哥绿’或者‘麦芽绿’。
第一次转火是打基础,第二次转火是关键,目的就是找火色。
前两次转火做好了,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到最后30℃时,第三次转火的目的是保温。
闸板稍低些,能保持中性焰最好。
第三次转火后,从观火孔向炉内看,火大致保持平和状态,进气量和出火量保持平衡。
保持炉火平稳,利于釉面的玻化。
经过了前火的直线升温和中火的起伏变化,后火归于平静,胎釉可以稳定地结合,不出或少出气泡,从而达到塑造一泓春水的境界。
可以说,我探索的三次转火或多次转火烧成法,就是探寻太上老君‘三昧真火’的过程,也是掌握高温炉钧釉烧成规律的过程。
”苗见旭说完这段话,拿起一件刚出窑的炉钧,给记者作进一步阐述。
苗见旭大师作品 “你认为什么样的炉钧作品才是最好的,并具备收藏价值?”   “我的作品施炉钧釉,采取一次上釉的方法,通过高温窑变出现两层釉色,我把这种釉色称为‘胭脂红浮动鹦哥绿’。
底层基色为胭脂红色,表层呈现星点状或块状分布的鹦哥绿色。
以前人们评价炉钧时,胭脂红色是非常少见的。
现在,我把胭脂红色作为一种底色,已经破解了‘炉钧挂红’的难题,在胭脂红色的釉面上叠翠鹦哥绿色,再现了一种早春的景致:在连绵的山丘或林地,桃花、杏花、杜鹃依次绽放,树林的顶端枝条抽出嫩芽,伸展苞基,远远望去,青翠的林端下面透出斑斑胭脂红,犹如一位身着粉红色衣裳的少女罩一层青青的薄纱,向人们展示春天的美好。
长期以来,天青、月白、鸡血红、玫瑰紫、双层花釉大红大紫,造成了人们审美时的视觉疲劳。
高温炉钧釉复制青山绿水,回归自然色,使鉴赏者有一种养眼的感觉。
近观如一泓春水,春水之中掩映朝霞,水面上浮动绿萍;远看如山色罩着一层水光,葱翠欲滴,轻触一指,水就流下来了。
这种釉色既是钧瓷釉的发展,也是人们审美标准多样化的表现之一。
我认为这样的炉钧作品才是最好的,并具备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   苗见旭说话间,有几位顾客进店。
苗见旭起身热情相迎。
瞬间,苗见旭从一位侃侃而谈的钧瓷文化人变成了一位商人。
时间不长,一宗6000元的生意做成。
顾客临走时,他又大方地拿起一个标价1800元的挂盘送给了顾客。
  “你为何送给他那么贵重的钧瓷?”在座的苏先生不解地问。
  苗见旭说“这几位是平顶山来的老客户,而且时间长了大家都成了朋友。
”。
  其实,在苗见旭他的营销理念里,把钧瓷珍品送朋友已成为一种习惯。
他还总结了一个“30%理论”,即每窑烧出的产品中废品有30%,送朋友30%,卖出30%。
废品30%指严格执行正品标准,有瑕疵的产品绝对不进行销售,确保窑口信誉和产品质量;送30%针对亲朋好友,文化界、收藏界的朋友以及有关人员,只要是第一次到窑口,一定亲手相送,不使客人空手而归。
苗见旭的豪爽与大气培养了一大批潜在顾客。
卖30﹪则是为了维持窑口的生产,并保证扩大生产。
  几年来,苗见旭他在产品营销上也独辟蹊径,走出了特色之路:第一步,构思造型,选择釉色;第二步,精工细作,烧出精品;第三步,参展参评,夺得最高奖项;第四步,进行市场公关,批量生产。
依照这种思路,他连续成功运作了4件作品。
2008年,他与苗锡锦先生合作,设计并制作了《泰尊》,成为2008中国·北京可持续发展高端论坛指定礼品,并被欧元之父蒙代尔收藏。
2012年,他设计、制作的《祥龙鼎》在第二届中国陶瓷创意“大地奖”评比中获得金奖。
他创作的《龙凤呈祥》在2012中国钧瓷龙年生肖作品创意大赛中获金奖,炉钧《鸡心碗》获2012中国钧瓷窑变艺术大赛银奖。
  茶桌旁边的小桌上放着几页稿纸,记者拿起一看,是他还未完成的一篇稿子,内容是对钧瓷收藏市场的探讨。
记者问他写这篇稿子的初衷,苗见旭说:“目前,收藏者都是冲着‘大师’ 的头衔收藏的,这种趋势对钧瓷行业不利。
长此下去,人人都去评大师,争当大师,钧瓷窑变的本质就会变化,钧瓷的发展就会迟滞。
真正的好东西不一定都是大师的作品。
一个窑口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有创新的釉色和有创意的器型。
拥有这两项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烧出独特的作品。
” 苗见旭钧瓷及简介_钧瓷大师苗见旭联系方式: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 http://www.zuiciqi.com/yishujia/a7b338e308fc64575638f0de91c1a0a5_4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