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汪申芳

汪申芳职称或者类别:陶瓷艺术家(一)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去过陶瓷历史博览区的人.一定曾经被一个端坐在瓷碗坯后、手执毛笔绘制青花瓷的女人吸引,她就是汪申芳。
27年前经过考试进入古窑瓷厂工作后,她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圆器画坯。
景德镇有“一器之成过手七十二”之说,以青花瓷碗为例,汪申芳的工作就是在瓷坯上绘上寥寥数笔,但是这件工作并不简单,是件既需要技巧,又需要体力、还需要耐心的活儿。
汪申芳,女,1962年出生,景德镇人,1981年进入景德镇古窑瓷厂工作,2008年当选景德镇首批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文/图 《瓷器》记者鹿鸣捧窑砖头练平衡 19岁时,汪申芳还不知道自己会像现在这么有名,只知道要学门手艺傍身。
那一年古窑瓷厂招工,她经过严格的文化考试进入瓷厂,师从周启发学习圆器画坯。
刚开始进入瓷厂的时候,都得拜拜师学艺三年,一切得听师傅安排。
师傅给她一些废坯和毛笔,每天主要练习捉笔的稳定和技巧,别看只是一支小小的毛笔,要练到笔不抖、线条直非常难。
虽然汪申芳当时还是个小姑娘,她还必须学习捧坯。
瓷器成型后放在一块长达两米多的木料板上,要成为优秀的画坯工,汪申芳必须学会如何从上一道工序取来瓷坯绘制,然后将瓷坯安全送入下一道工序,这一过程就是捧坯。
一般来说每块料板上放置15只瓷碗坯,重量在十公斤左右,汪申芳说,因为瓷坯十分脆弱,一碰就碎,捧坯最难的不是重量,而是如何掌握料板的平衡,她说:“一开始练平衡,不可能用瓷坯或瓷碗,要捧窑砖头,15只碗换成15块窑砖头练习,要双手捧在肩头。
” 三年期间,汪申芳的工作就是练习,拿废瓷坯练习笔法、拿窑砖头练习捧坯,直到她将线条练得均匀、衔接流畅、灵活豪放,捧着窑砖头也能健步如飞之后,她才开始独立画坯,正式在古窑瓷厂上岗。
笔成圆是绝活 汪申芳每天早上8点开始到陶瓷历史博览区内的古窑瓷厂上班,直到下午5点半下班。
但是对她来说,绘制青花瓷碗已经不仅是为了生产瓷器,最主要的还是表演传统绘瓷手艺,所以比起在其他瓷厂上班,汪申芳要忙得多,越是节假日休息期间,她越忙。
为了保持传统特色,古窑瓷厂没有安装电灯,汪申芳说:“人多的时候,画画都看不清。
”虽然就住在历博后面的宿舍区,但她从来没有时间回家吃午饭。
不过辛苦自有回报,今年她当选景德镇首批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10名传承人中唯一的女性和圆器画坯传承人。
在她眼中,原先圆器画坯是景德镇很平常的手艺,只是现在会的人少了,才显得金贵。
据她介绍,过去老板用作坊里剩下的廉价原料,制作供老百姓使用的瓷碗,景德镇人称这种瓷碗为渣胎碗,也就是她现在专门绘制的这种瓷碗。
因为现代文明的进步,日用陶瓷的生产引入机械批量化生产,这种渣胎碗越来越少,她说:“解放前渣胎碗很有名、很普遍的,景德镇人把好碗卖出去了,留下这种碗自己用。
但现在市面上基本没入画这个碗,很少看到。
”于是,她的平常手艺才成了绝活。
导游每天都会将汪申芳“一笔成圆”的绝活介绍很多遍。
景德镇旧有“一器之成过手七十二”之说,说的是当地制瓷工业分工极为细致。
以青花为例,画者画而不染.染者则染而不画,器上边线青箍出于旋坯之手,底心铭款又归落款之工,各有专责。
汪申芳的“一笔成圆”其实就是在旋坯,手抓住碗底、运笔一气呵成画出瓷碗中间的分割线,“看上去很简单,但是要做到流畅、青花色料均匀,就特别不容易,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些,瓷器烧制出来后就是次品。
”小瓷碗有大名堂 每一只经过汪申芳手的瓷坯,经过1380度高温烧制后,都成为精致的青花瓷碗。
在外人看来,这些瓷碗上的画面像脸谱、像抽象画,可在汪申芳眼里,每一只小青花瓷碗里都蕴含着大名堂,是景德镇人祈愿美好生活的象征。
因为她在瓷坯上绘制的是景德镇的市花——茶花,其中两刊、圈和两撇组成的是茶花,还有波浪状和平滑的“刀”字,她解释:“这些画面部是抽象、写意画法,有波浪的刀字代表开了锋的镰刀,代表今年的丰收;没有波浪的刀字代表未开锋的镰刀,代表来年的丰收,是景德镇人祈愿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象征。
” 在汪申芳的笔下,这些“茶花”和镰刀被均衡地排列,整体看上去,已经不是一只瓷碗,而是一件艺术品了。
回忆起27年的画坯经历,汪申芳说自己很幸运,“最大的领导也见过,最普通的人也接待过。
”这次她成为首批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更是家族的骄傲,她说现在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希望台粥这种技艺传承下去。
因为爱人车祸旱逝,汪申芳觉得工作的同时.最亏欠的就是儿子相亲人,因为参加工作这么多年,她从来没跟他们好好度过—个节假日。
现在古窑瓷厂也招了徒弟来学习圆器画坯,但要达到汪申芳的水平,所以她还要在这个岗位上辛苦很长一段时间。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 http://www.zuiciqi.com/yishujia/7360e3002af76b67d743bede321bf769_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