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陶瓷艺术家
陶瓷百科

晋晓瞳

晋晓瞳职称或者类别:钧瓷大师
    晋晓瞳,1963年出生于禹州钧瓷世家,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其父晋佩章,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2004年完成钧瓷倒焰窑柴烧工艺实验,晋晓瞳此举使得失传了700多年的钧瓷柴烧工艺得以成功地恢复。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北京服装学院硕士生导师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晋家钧窑总工艺师,晋佩章钧瓷艺术研究会执行会长,晋佩章钧瓷艺术馆馆长。
生于钧瓷世家,其父已故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钧瓷泰斗晋佩章。
1963年生于神垕镇,1977年随父晋佩章学习钧瓷烧制技艺,1980年进入禹县钧瓷美术厂工作,1984年参加河南省陶瓷造型设计培训班,后进入原禹县钧瓷二厂实验室,从事钧瓷造型与雕刻工作。
1988年随父亲创办“刘山窑艺实验室”,研究宋代钧瓷工艺及北方青瓷工艺。
晋晓瞳入行师从文付章学钧窑烧成,又师从徐国祯、温大木、邢国政、温国立转入造型设计领域,进而呈其父晋佩章衣钵在钧釉工艺领域出类拔萃,最终成为少数在实践生产、理论研究的成就卓然的钧瓷大家。
其作品以瓶、尊、洗、鼎等传统器皿造型为主,烧成偏爱柴烧工艺,他认为钧窑以柴烧成是传统烧制中较有优点的。
从而也造就了他的釉色不同于其父的风格,以“流动的线体结构”组成的釉彩画面,雄浑壮丽、美妙多姿、内涵深厚。
创作之余,更致力于陶瓷艺术的文化积累与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出版《话说钧窑》、《中国钧窑探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作品选》等多部钧瓷专著,共完成50多万字的研究记录。
[1] 学习经历:1976年初由父亲晋佩章先生引导传授,开始学习炉钧烧制技艺。
1979年毕业于神垕陶瓷职业高中。
1980年进入钧瓷一厂,拜文付章先生为师,学习钧窑煤窑烧成技术。
1985年春参加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在神后镇陶瓷职业中学开办的陶瓷造型设计培训班。
1985年10月钧瓷二厂造型设计组,追随业内名师温大木先生学习钧瓷雕塑技艺,追随业内名师邢国政、温国立诸位老师学习钧瓷造型制作技艺。
1987年10月,离开禹州市钧瓷二厂,神后镇刘山窑艺实验室任设计师。
由此追随父亲晋佩章先生开始长达十八年的钧瓷工艺研究与设计实践历程。
2010年6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国家级培训项目:禹州钧瓷创作高级培训班结业。
艺术简历:2001年创办个人钧瓷工作室2003年6月,致力多年的炉钧花釉试制成功,投入批量试验。
2003年3月在神后镇创办晋家钧窑。
2004年6月晋晓瞳开始致力于钧瓷柴烧工艺研究至今。
2004年12月钧瓷柴烧工艺宣告成功,恢复了失传700余年的传统工艺。
2004年7月晋晓瞳被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授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同年与父亲晋佩章先生合著的《话说钧窑》一书入选新翰林书系,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6年晋晓瞳被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2006年晋晓瞳钧瓷作品“福美瓶”获河南省杰出手工艺奖章。
2006年9月晋晓瞳《中国钧瓷探源》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6年晋晓瞳获河南工业联合会,河南陶玻协会授予“河南省陶瓷文化传播贡献奖”。
2007年晋晓瞳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并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
同年,当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
2008年晋晓瞳设计制作的《牵牛花瓶》荣获香港国际陶瓷大赛金奖,并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
2008年被河南省发改委授予:2008年度河南省陶瓷艺术突出贡献奖。
同年9月当选为香港国际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暨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9年,晋晓瞳被河南省发改委授予:河南省最佳设计师的荣誉称号。
2010年4月晋晓瞳筹资创建当代钧瓷艺术陈列馆,现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
2010年8月应邀赴台湾,参加“中国钧瓷台湾行”文化交流。
2010年9月19日晋晓瞳应邀赴香港参加中华文化城举办当代“中国钧瓷(香港)国际文化艺术展”.2010年10月晋晓瞳的钧瓷作品荷花尊荣获该年度中国工艺美术大展银奖。
2010年11月,晋晓瞳钧瓷作品入藏故宫博物院,陈丽华副院长、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耿宝昌先生出席了景仁宫举行的晋晓瞳钧瓷作品捐赠仪式,并颁发了捐赠证书。
2010年12月晋晓瞳的钧瓷作品《兽耳玄纹瓶》荣获中国首届陶瓷艺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大赛银奖。
同年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晋晓瞳钧瓷及简介_钧瓷大师晋晓瞳联系方式: (转载请注明来源:最瓷器 http://www.zuiciqi.com/yishujia/6367fae3f2dfa39cae9e079634c7f7f1_4497.html)